莫非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有个小和尚,端着个蓝田玉的盘子,盘子里放着三个杯子,每个杯子竟然都是上好玉器,还镶嵌着金丝。那杯里泡的,也不知是什么名茶,发出的淡淡清香,给人一种桂花树下休憩的感觉。
“够奢侈!一个明显的问题,寺里就这点香火钱,那来的这些宝贝?”
古语说的不错:恶人庙里找,果然不假。
和尚庙是不交税的,那些做了亏心事,想求佛祖保佑的贪官恶商们,又舍得花钱买平安。原来当和尚这么好,怪不得,自大汉到如今,那么多次灭佛,看来真是这帮和尚们吃的太肥了,佛门才是最大的地主。
“不交税,不服兵役,于国于公,没有任何益处,那对于我来说,却是个机会!”
这的确是个机会,婉莹最后,也的确通过这个机会,逃脱了寺院。
原来,先前那寺庙给官府整顿,始作俑者却是婉莹,这是她的脱身之计。
因被迫在寺里呆了许久,渐渐地,婉莹也就知道了情况,这庙中财富之巨,那佛像影藏在铜漆底下的真金,若是全部刮下来,就算保守估计,对于大名府而言,也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
婉莹早在老家时,就听说朝廷交予契丹的岁币甚多,又因为宋江、方腊两人的起义,已经导致了各地财政税赋的紧张,因此心中就有估计,这北京大名府的财政,恐怕也是一般的捉襟见肘。
况且这天下,就算是那太平盛世,就算是那繁华城郭,虽然看上去繁华,但在那最底层,总有那挣扎的人。婉莹实在的知道,她家原来也是贫穷的,虽然后来富裕,但家里的那些佃农,依然是衣食短缺,甚至很多人,连那农具等生活用品都不齐全。于是就有几分笃定,这大名府辖下,也不缺少那穷苦人。
“若非如此,那山野之地,地广人稀,如何不能养活自己?那宋江,方腊,如何能起义?”
如今中原内乱,北方契丹虎视眈眈,军费定然紧缺,而为了统治,惠民政策也绝对不能少,这寺里面,光这世尊身上的金,都是一笔不少的财政。如今中原混乱,这北境虽然暂时安稳,但那些做官的如何能忍这寺庙里还有镀金的佛存在?这尊佛表面上看去时铜漆,但如何瞒得过自己?分明是欲盖弥彰。
更何况方腊起义,乃是假借佛陀之名,行叛乱之事,如今这寺庙中多有铁器,官府如何放心?
这寺中铁器一定会收缴,最好收取后融做一炉,打造成农耕铁器,免费赠予百姓,那岂不是最好的惠民?光这两点,若是能解决,便是绝大的政绩,如此,就只需一封书信,事情或许就成了。
“看来要好生计较一番,定要周密,只要我不露出破绽,那和尚绝对算不出是我所为。”
“高人曾经说,自己生来不凡,没人算得出自己行踪,就算是他,也算不出来。”
只是,如今的问题,这写信的纸笔从何而来?这封信又如何送到官员手中?
既然心中有了事,便开始思考起解决的办法。
正因为思考,也就注意起边上的人和事。
渐渐地,婉莹终于注意到了一个人。
那人书生打扮,多次观察之下,婉莹已经确定,那人不止是书生,更是这大名府里的官员,而且官职似乎还挺高,他经常来寺中看风景,而且每每来时,都要念上那阿房宫赋中的句子。
婉莹也看出来了,这寺庙的风景,的确配得上阿房宫赋。那官员每次都只是凭嘴空吟,于是婉莹计上心来,心中想着:“不如就做那寒门的求学者,先自卑一点,求他一篇阿房宫赋的上篇,这不就有纸了吗?有了上篇,再求下篇,也是个机会。物伤其类,看他这样子,也是寒门出生,想来是会帮自己的。”
至于那笔墨,到也不需麻烦,这里有一种草,草汁是红色的,就权当说是笔吧,也好配得上这寒门的身份。等到把上篇交予他时,表面上只说,要他看看自己学得如何,能不能凭此求得下篇。
“如此我的信件,不就送出去了?”
“但我要如何做,才能接触到他呢?”
一个问题找到了办法,又遇到了另外的问题,原来婉莹被囚禁,根本就接触不到外人。
“这里的和尚虽然盯得紧,但一个个都是色中饿鬼,若是找其中的和尚帮忙,或许可行,最好能找个不识字的。”
心中有了目标,一切精力都往一处使,久而久之,自然就找到了办法。
婉莹也是暗中观察了许久,终于发现了两个和尚,比较符合自己的条件。
这寺里都是假和尚,那两个和尚也与婉莹fēng_liú过,一番fēng_liú过后,自然就知道了根底。这是两个来自穷人家的小和尚,他们不喜欢佛经,只喜欢习武,正好目不识丁,更没什么心机和见识。
那两个小和尚,为那妖僧需亲传,充当这寺里的打手,他们自幼习武,已颇有成就。况且他们又因为年少,精气充盈无比,心浮气躁,刚好下手。自己只需使出几分颜色,便不怕他们说漏嘴。
“他们寻求发泄,我寻求自身的滋补,反正此身早已不堪,不若破罐子破摔。”
“就来这一场美人计,或许就能逃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