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册封大典很隆重,犹胜过当年“那一位”的规模。

当然,这样的话大家也就是私底下说说。

武颜是没有亲眼见识到,毕竟那是前头的事。可是没几日就是太子妃的册封仪式了,于是她也被当做木偶人摆弄了一天,接受命妇拜见。六月初可是也挺热了,朝服又那么厚重,真是累人。幸好武颜身体倍儿棒,耐得住折腾。

一般情况下,太子妃自然都是册封太子的原配,武颜想当然也是属于“一般情况”的。

在太子妃册封大典之前,武顺和武颖都回了一趟娘家。

武颖想到的是,日后二姐姐也是呆在长安城里的了,可惜想要见到她一面,估计比之前也没容易到哪里去,不禁有些难过。

武顺想的和武颖不同,她冲着杨氏抱怨:“娘,我可是太子妃的亲姐姐,怎么礼部的人这么没有眼色,太子妃册封大典也不请我去观礼?”

杨氏这些年日子过得遂顺,需要动脑子的地方越发少了,听到大女儿撒娇抱怨,就先开始安慰:“元英啊,要么让安石去礼部那里问问?许是事情多,遗漏了呢。”

武顺抱怨归抱怨,实则心里早就有数的,自己夫君不过是个县男,长安权贵如云,按照身份排,怕是得排到长安城外面去也轮不到自己,只好胡乱扯几句:“罢了罢了,我看还是元华没有把我们姐妹放在心上。你别老是发愣,说句话啊,元芳?”

武颖胆小并不代表脑子不好,她怯怯地说:“二姐姐最近应该正是忙的时候,等到忙过了,肯定会见我们的。”

果然,说话间,就有翠柏来替武颜传了口信。啊,如今翠柏可是管事媳妇儿了,得叫xx家的才是。

…………………………

杨氏是国公夫人,如今又是太子妃的亲生母亲,因此到了太子妃册封大典这一日,杨氏算是尝到了大出风头的滋味。越是出风头,就越是觉得得意:看看,就算我一个儿子都没有,可是元华一个就顶过了武元庆、武元爽两人!

小相氏是郡公夫人,自然也是够格参加太子妃册封大典的。跟在杨氏身后的她也觉得庆幸:幸好自己一直帮着调和夫君和太子妃之间的关系。宜安今年及笄,看来上门求娶的人家只会多不会少、宜乐和俊哥儿以后可挑选的余地就更大了。

都说为母则强,小相氏算是明白了,家里那个夫君是个指望不上的,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自己还是得早早为儿女打算起来。

其实长安城里众人对着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太子妃非常好奇。

据她从前交好的小姐妹说,武元华是一个泼辣利爽的性子,不过后来沉稳起来,在高家一手蒙眼投壶的技艺震惊了众人,而后又有人隐约传出说崔家的女儿和她斗琴,结果却输给了她。忽而就成了晋阳公主伴读,也算是平步青云了。

等到应国公病逝之后,武元华开始守孝,更是闭门不出。谁曾想,孝期结束之后,她又当着同安大长公主的面救了高阳公主,听高阳公主人前人后都说,武元华是个极其有意思的人物。

哦,据说她还是个文采出众的人。

不过这么多的据说,到底有几分夸大,谁也不清楚。反正不只是文人相轻,女人也是相轻的,大家都不太信小小国公之女有这么出众。

再后来,跌碎长安城里一众人家的下巴:陛下居然挑了武元华做晋王正妃。正妃!

大了晋王四岁、家世低微的武元华!

她是何德何能?

可是这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就是发生了。

成为晋王妃之后,武元华跟着晋王去了并州,很多长安贵妇还没来得及和新上任的晋王妃打照面,就只能在每年过年节的时候匆匆看到她——那时候大家都很忙,又没有法子细细看。

所以,长安城里,能说出武元华一二三四的人真的是非常少。

而如今晋王殿下成了太子,而武元华成了太子妃,也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的事情。

因此,在典礼之后,众多女眷纷繁的心思就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长相倒是挺大气,可惜家世实在是差了一点……”这是年长,没有利益冲突的。

“比太子殿下大四岁,如今长得好,有什么用?等到殿下长成了,太子妃都老了,哦呵呵呵……”这是家里有和太子年岁相当,或者更小一些的女儿。

“听说太子殿下和太子妃感情甚笃,不知没有正头婆母在,太子空着的良娣、良媛会不会是陛下安排。”这是后宅里有一定政治敏感度的。

更有人想到,太子如今还无子,良娣(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良媛六人,正四品)都还空缺着,只有陛下赐的几个良家子。

东宫后院空着一大片,就等有手段的人家进去瓜分——自然不是立刻,不然吃相也太难看了。

就像武颜和李治预料的那样,在延康坊没住了几日,二人再次搬,这一回是——东宫。

东宫占地面积极大,俨然是另一个缩小版的太极宫。整个布局都是依照太极宫的来,就是面积比太极宫小了一半。

其中的主殿叫“显德殿”,是太子接见群臣和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地方,相当于太极宫的太极殿。

第二宫殿:崇教殿,是东宫内朝的宫殿,等同太极宫的两仪殿,是太子接见一些重臣的地方。

丽正殿是入东宫后的第三座殿,是太子的办公和居住之地。(1)

而第四重叫光天殿,


状态提示:第四十八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