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荷拉了拉少年的衣袖说:“哥!”
少年忙哦了一声,将身上的布包取下来挂在藕荷身上,“帮我背着。”然后背起林子欣沿着来时的路返回。
“哥,我觉得这小仙子就是我们的福音,你看这‘离落草’多好,足足有十几棵呢!”藕荷在后面叽叽喳喳地说着翻看包里的药草,她脸上挂着无比开心的笑,“这下不仅娘的病有救了,我们一个月的米粮也不愁了。”她咯咯地笑起来,觉得这路一点都不难走了,竟然咚咚咚地跑到少年前头去了。
“好了,你慢一点。”少年担心地说。“等阿爹打猎回来,我们好好吃一顿。今天天还早,我回去就给娘抓药去。”
“嗯!”
下了这山坡后就感觉不到风了,太阳照在雪地上,显得特别温和,两人的鼻尖上都冒出汗珠来。
月璃在包里一直在观察这边的情况,少年他们的脚力很快,看得出来他们经常出入这片山林。眼下这里已经不再是成片成片的森林了,隐约有人走过的小路上雪也是越来越少。待远远看到有田地时,几乎已经看不到雪的存在了,地上湿漉漉的想是这雪刚刚化掉。
这是哪里呢?
月璃一直在沉思,他的脑海中找不到与他先祖的地图相对应的地方。走了近一个多小时才隐隐看到村庄。
这是一处只有十几户人家组成的小村子,在山脚下显得无比寒碜。看到村子后两人越走越快,很快就来到村头,两个在村头玩耍的小孩子马上围了上来,左一句又一句地问着。
“芋头哥,藕荷姐,你们今天回来得真早。”
“藕荷姐。这是谁呀?”一位跟藕荷差不多大的小姑娘问。
藕荷嘻嘻一笑道:“一个迷路的孩子晕倒在雪地上了,我们想先把她送回家。一会我哥还要出去呢。”
月璃在包里听到这小姑娘说这话时心生佩服,不愧是原住民。这话说得极有分寸,连少年再次外出换药都找好了借口。
少年这时已经走出好大一段距离了,藕荷对着那小姑娘说:“二丫,我要回去了,还要给我娘煎药呢,有空来我们家玩呀。”
看到二丫懵懂地点点头后,藕荷小跑着追向少年。
少年回头看了她一眼咧嘴笑了,夸奖道:“藕荷说得真好。一会我再出去就省了口舌了。”
藕荷却腼腆地一笑,“都是娘教得好。我们快回去吧,告诉娘这个好消息。”
他们的家在村子的最里头。后面就是青石山,山上还有着一些残雪。两间小屋是用青石砌成,院子也用大块青石简单围了起来,一个沉旧的木门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少年推开这木门,发出“吱呀”一声。从屋子里传出一阵咳嗽声后一个妇人的声音传出。
“是谁呀?”
“娘,我们回来了。”少年先行一步,留下藕荷在后面关门。
走到屋里,少年先把林子欣放到一边的床上,又回到里屋对着正在绣花的妇人说:“娘,我们今天找到了离落草了。娘的病就要好了。十几棵呢!”
妇人穿的粗布衣衫也是灰扑扑的颜色,脸上腊黄腊黄的,听到这个消息也很开心。摸着少年头道:“芋头啊,娘为你高兴,这药草就别浪费为我换那贵得离谱的药了。换了银钱好好攒着,去学堂也好学点一技之长也好。”
“娘,你就别说了。这次准为你换来那药,一吃就好!我以后就跟阿爹学打猎。”他嘿嘿笑道。
藕荷噔噔地跑过来开心地挽起她的胳膊。笑道:“娘,我们救了一个小仙子,就在外屋的床上,可漂亮了。”
“小仙子?”妇人皱起眉头问道,站起身来一个摇晃被身边的两人扶住,急忙说:“带我去看看。”
两人扶她来到林子欣身边,妇人看着那张精致的小脸再看看她的衣着,顿时觉得她两孩子救回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可再看她那苍白的脸,毫无血色的唇,母爱顿时大发。正在这时林子欣在梦中喃喃地叫着:“娘,别走!”
妇人的手一颤,忙吩咐藕荷:“快去熬一点热汤,她冻得一定不轻。”
藕荷应声去了厨房。妇人这才想起刚才药草的事,拉过少年的手说:“芋头,你阿爹进山都好几天了我一直不放心。你就听娘的话,别学这打猎了,啊?”
少年脸上满是不悦地神色,反驳道:“娘,这事你就别管了,我先去镇上换药草了。天还早,傍晚时分我就能赶回来。”说完挣脱她的手,抓起放在地上的包就跑了。
“唉!”妇人叹了一口气,起来找出一床厚的被子盖在林子欣身上。发现她的手一直抓着一个包时想给她解下来,却被她下意识抓得更紧了。
妇人摇头笑了笑,相必这包对她是很重要的吧。
月璃在包里也松了一口气,他们暂时安全了。这户人家虽然家徒四壁,但是心地还不错。月璃在包里抓了一个黄酸果吃了起来,心想,不知子欣饿了没,他可是饿了。
没过多久,藕荷端着一碗热气腾腾地汤过来,肉汤上面飘着一些葱沫闻起来十分诱人。惹得月璃的肚子又咕咕叫了起来,自从筑基以来就没有为饥饿担忧过,现在受伤了反而十分地想吃可口的食物。他又抓起一枚灵桃咯吱咯吱地吃了起来,幸好这包有着隔音效果。
“哟!我们藕荷可真舍得,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肉都做给小仙子吃啊?”妇人笑着打趣道。
藕荷撅起嘴巴不满地说:“娘就会挖苦人!”
手机阅读:http://m.520yq.cc/14585/
发表书评:http://www.520yq.cc/14585/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25章 山野间朴实人家)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王安宁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