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网络游戏>代周>第一百六十九章

在这群暗自高兴的人中,就有定难军节度使赵匡胤。

赵匡胤等这一天已经太久了,虽然柴荣的死对他来说心中也有伤感,毕竟那么多年的结义兄弟,但这份伤感比起即将来临的九五至尊之位,何其渺小、何其不堪一击。

赵匡胤于是再次串联向训、郑恩等人。

除了折从远依旧没有正面答应之外,周国西边的各节镇全部集结成一股绳,甚至驻晋州建雄节度使王政忠、驻相州彰德节度使刘守忠等赵匡胤义社兄弟皆已经暗中串联。

周国政权表面上和平过渡过了柴宗训第三代手上,暗中却是危如累卵。

周国的将领虽然基本上都忠诚于柴荣,但柴荣死了,这个有着威望能够震慑群雄的郭家养子死了,单凭一个七岁的孺口小子,恐怕是镇不住这些手掌重兵的藩镇节度使了。

柴荣死后三个月,金陵府的百里无忌对周国局势基本上了如指掌。

徐守仁虽然统率大军力有不逮,但要统领军情局,却是如鱼得水。

从他义父手里一继任军情署院令之职,就开始整合各个分支,将情报网进行了彻底地整合之后,再进行扩大。

徐守仁在百里无忌的支持下,将军情署分设一个直署、七个分署,人数达到空前的六万多人。

直署是针对明国国内各府各州,人数最多,有一万五千人;而七个分署分别针对周、辽、阻卜、吐蕃、靺鞨、高丽、东瀛,并且各分置互不干涉,也就是说,各分署只对总署负责,仅纵向联系,而不横向沟通。徐守仁此举目的一是保密;二是提升效率;三则为防各分署坐大。

徐守仁本要再设一个河西分署,却被百里无忌否决。

百里无忌认为甘州回鹘的政权几近消失,归义军本就有回归中原之心。而角厮罗部的心思却是希望能重回吐蕃发源地逻些城,明国将河西之地收回囊中的时机已经成熟。

况且明国手工业的发展。大量制品需要有倾销之地,重新复兴丝绸之路将是明国强大的不二之路。所以,百里无忌决定将河西之地直接纳入朝廷直辖之下,不再以藩镇的形势设立节度使或者可汗。

徐守仁经百里无忌允准之后,还从明国两个学府征召三千各科学子充入各署,以壮大军情署的实力。

而这三千学子中,徐守仁遴选出一百人,再从御林军中遴选出三千年龄不超过二十的士兵。建立由军情署直辖的行动队,编制为都,为其命名为——幽灵。

当时,徐守仁将方案呈递给百里无忌审阅时,百里无忌看到内容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小子是想建立东、西厂搞特务政治啊。

百里无忌其实不反对在明国建立这样的组织,但为了防止坐大和养虎为患,百里无忌决定将其套上一个笼头,以防失控。

百里无忌为其定的两项铁律是军情署所有人员不得进入军队任职;军情署只有调查权,没有裁定权。

只要将军情署独立在军队之外。无法触摸到军权,百里无忌有信心让它困在笼中;而只要没有裁定权,其就无法对事情下结论。

百里无忌信任徐守仁的忠诚。但不代表着将来徐守仁的接班人会一样忠诚,只有将制度确立起来,才能有效地保证军情署不致于成为一个怪胎。

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百里无忌开始享受到了徐守仁接手军情署所带来的果实。

柴荣死后,周国朝廷还有赵匡胤的一举一动,都被送到了百里无忌面前。

连赵匡胤暗中联络的人员名单都一一放在了龙案上。

百里无忌心如明镜,这不仅仅是徐守仁军情署的功劳,而是周国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人人都在找后路。正所谓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周国的现状就是如此。

百里无忌无心阻拦赵匡胤的小动作,在他的心里。周国越乱,越符合明国的利益。只要柴荣一死,百里无忌就再没有任何约束,而赵匡胤就成了百里无忌向开封迈出关键一步的桥梁,所以,百里无忌又怎么会去阻拦赵匡胤的不规之兴趣呢?

百里无忌有时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真不是个好人,但利益所在,不能不争。

权力,与其掌握在赵匡胤手里,不如纳入自己囊中最为妥当。

百里无忌当初不与柴荣为敌,虽然有郭威的因素,也有柴荣情感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明国当时还没有能力一口吞下周国,勉强的结果,只有是两败俱伤,让辽国得利。

但现在不同了,这一年多来,通往周国、辽国,甚至阻卜南部的官道全部打通,明军的铁蹄能在十天以内到达除阻卜之外任何一个地方。

当然,现在通过周国还是需要周国朝廷同意的,但只要赵匡胤敢向开封府迈出谋反的一步,百里无忌就有理由出兵阻止,为弟勘乱,扶助世侄,师出有名,唯一的缺憾就是无法以大义之名接手周国政权。

这也是百里无忌一直伤脑筋的地方。

所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这是百里无忌不希望用强硬的手段从柴荣儿子手里抢夺江山最根本的原因。

国运有盛有衰,朝代的更替往往因为如此,百里无忌不希望将来明国也陷入这种因果循环。

所以,赵匡胤无形中成了百里无忌唯一的助力,百里无忌不但不阻止,反而令徐守仁暗中对其进行一些帮助,如粮食、刀剑等等,以使得赵匡胤无“后顾之忧”。

而输送的方式非常隐秘,那就是无处不在的明国商人。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九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