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武官是明朝皇帝的三驾马车不可缺少的要件,保护皇帝,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能不依靠他们,历朝都是如此,明朝还有不同。
一、品级、爵位偏高。明朝武官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军事机构依次是:五军都督府(中央)、都指挥使司(省级)、卫(府级)、千户所(州)、白户所(县)。都督府的官员高级官员是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指挥使司长官是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卫的长官是指挥(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相比之下,和他们共事的文官:兵部尚书正二品;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知府正四品;知州从五品;知县正七品。相比之下,武官级别偏高。
明朝大臣爵位有公、侯、伯。得到封爵很难,但是武官相对容易,文官可就难了。开国功臣六国公只有李善长一人文官,二十八列侯无一文官,一百多个伯爵只有刘基、汪广洋是文官。整个明朝历史上得过爵位的武官不好统计,得到爵位的文官却十个都不到。可见武官级别普遍比文官高。明朝前期武官待遇太好了,以至于宣德年间有一位叫张信的文官本来已经做到侍郎了,还要通过堂弟英国公张辅走后门,调任一个卫的指挥。
二、明朝武官是世袭的。公侯伯多数可以世袭,指挥以下武官都可以世袭。只有都指挥使、都督需要军功升任。都督、都司退休或死后,儿子继任指挥使。这样一来,开国功臣死后,几乎所有武官都是世袭出身。朱元璋为什么规定武官世袭制度呢?有一次他和功臣们喝酒,他说:“你们保着我打下了大明江山,对我忠心耿耿,我还希望我的子孙继续由你们的子孙来保卫,这样,我们不就世世代代共享太平了吗?”(《明太祖实录》第一册)朱元璋的想法很好,却给后世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明朝武官不仅可以世袭,而且可以恩荫,恩荫上任的武官,继续世袭。这样一来,明朝武官的数量越来越多。明太祖时期,全国武官一万多人,明武宗时期就增加到十万多人(《继世纪闻》)。以后的数字没查到,只能更多。起初,军官的儿子要继承父亲的职位要参加严格的考试,骑马、射箭不能含糊。可是后来,明成祖为了酬谢他的功臣,规定他的功臣子孙可以直接世袭,不需要考试。这样一来,其他军官子孙虽然要参加考试,却把考试要求放松了。既然军官子孙当军官这么容易,谁还愿意苦练杀敌本领?于是明朝武官的战斗力一代不如一代。宣德后期开始,他们多数除了克扣士兵的粮饷之外,百无一能。嘉靖年间70多个倭寇在南京城下杀死上千明军;蒙古俺答汗打到北京郊区,明朝正规军不敢出战,结果蒙古人抢足了财物和女人,满载而归。明朝不是没有出色的将领,比如戚继光、满贵,可是这样的人一万个里面都挑不出一个。腐败的制度,造成了腐败的军队,这可实在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其实,有腐败的政府,就会有腐败的军队。
三、明朝武官社会地位在王朝中期每况愈下。正统三年(1439),明朝派兵部尚书王骥为监军,监督任礼、赵安、蒋贵三个总兵攻击蒙古大汗阿台。临行前,朝廷给了王骥军队全权指挥,可以处斩二品武官的大权。王骥一到军中就把谎报军情的都指挥使安敬斩首了;然后分派了作战任务。本来都指挥使和尚书级别相同,却可以被他斩首;蒋贵等总兵官职为都督,级别为正一品,却要服从尚书的指挥;这已经说明文官担任的兵部尚书权力、地位已经超过了都督及其充任的总兵。正统五年(1441)兵部尚书王骥充任“总督军务”,指挥麓川战役,从此总督军务作为武官的差遣,变成了文官的专任军事差遣;而作为伯爵的总兵蒋贵对总督王骥惟命是从,说明:总兵就是身为爵爷,也要服从总督调遣。正统七年,右佥都御史(正四品)王翱提督辽东军务,总兵都督佥事曹义以下都要听从指挥;这就意味着文官一旦有提督军务官衔,职权就在总兵之上。正统十三年,明朝授权江西、浙江巡抚指挥本省军队,抵御造反的叶宗留、邓茂七,这是巡抚作为一个省的最高军事统帅的先例。“土木之变”以后,兵部尚书于谦把巡抚统军制度推广到全国,这就意味着巡抚正式成为一省或一镇军事最高统帅。天顺六年到天顺八年间,明朝在松潘设立第一个兵备道,本身官职为按察副使(从三品)、或按察佥事(正四品),可以节制两员参将这样的高级将领。正德年间,兵备道职权超过总兵。万历年间,都督戚继光、李成梁拜见大学士张居正(从一品),名片上写着:“门下沐恩小的某”;有一位姓牛的副总兵拜见张居正自称“走狗扒儿”。至于宦官,更是他们的祖宗。明朝武官地位下降一是由于皇帝为了加强军队控制,派宦官监军,派文官统军;二是由于明仁宗和弟弟朱高煦争夺继承权时候,武官集团站到了失败者朱高煦一边;三是由于武官数量庞大而且腐败,叫人瞧不起。(腐败程度超过宦官。数量太多,贬值了)
武官地位低,为什么大家还愿意当呢?因为要当文官普遍需要寒窗苦读,还要苦干好多年,能不能升到正五品的郎中还是个未知数;当武官只要有个好爹就够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