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网络游戏>时空走私1859>第一六零章 老毛子现在是外强中干

张家屯已经是沧州地界,而沧州守军在听说精武军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全歼了那些凶恶的俄国干涉军以及天津的汉八旗之后,果断的开城投降,一点抵抗的意思都没有。

沧州一下,进攻天津的大门也就打开了,而就目前而言,由于咸丰皇帝提前把北京的主要部队都带去了承德,京津一带唯一还有点战力的部队,就只有天津守军了,所以,理论上只要再打下天津,北京城实际上就是个熟透的桃子,不摘自下。

李永吉也知道天津的重要,而且也知道天津城根本挡不住自己的大军,不过精武军最近连续作战,无论是精神还是体力都已经有些疲劳,加上俄国干涉军已经提前干掉了,所以这一次,李永吉没有急着迅速进军,而是安心的在沧州休整,要等养精蓄锐好了,后方的补给部队也跟上来之后,再重新去攻打天津!

当然,在沧州+++3.+s+休整期间,李永吉也不忘发动宣传攻势,除了照例宣传满清的残暴不仁以及祸国殃民外,也开始到处宣扬精武军在张家屯打败俄国鬼子的事情。在过去,由于清廷的宣传,大家都说李永吉以及精武军是洋人的走狗,是借着洋人的势才走到今天,所以除了精武军控制比较深的江南地区之外,对精武军以及李永吉的态度都是不冷不热,大都打着坐山观虎斗,看李永吉跟清廷对打。等打出个结果,然后再浑水摸鱼的态度。

但是现在,当大家听到李永吉正式的跟俄国人对着干的时候,舆论立刻就变了起来,开始向着精武军以及李永吉了。

可不是么,以前你怎么说精武军是洋人走狗,都只是道听途说,又没实质证据,毕竟精武军从来没跟洋人签署过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反倒是清廷以前被洋人打的找不着北。被逼着签了不少祸国殃民的条约。

现在好了,可恶的洋兵是清廷请来的,人精武军却跟洋人对着干,不是小打,是大打,还一下就打赢了!对此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是分不清英国人法国人或者俄国人的,他们只知道那些外来的白人都是洋人,而他们的心思也大多很朴素。那只要是跟洋人打,那就是好人,那就要拥护!

虽然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如在江南地区。租界依然存在,而洋人虽然表面上没有跟精武军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实际上洋人获得的利益却更大。甚至比其他地方所有利益加起来都大的多。当然了,这个获利也是相互的,洋人固然赚了更多钱,但江南政府以及李永吉赚的却更多。

击败俄国人这件事,对普通中国人来说自然是特别提神的一件事,但对一些知道更多外国情况,或者说更精明的人来说,这反而是一件愁事儿。

就比如说李永吉的哥哥李永昌,在听到这次大捷后,第一时间想的不是高兴,而是担心,他担心俄国人不会善罢甘休,会继续出兵扩大对中国的干涉,夺取更多的在华利益,并影响自家人夺取天下的进程。

自然了,李永昌虽然也算比较开明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击学习,对外面的世界也不是一无所知,但要说他能看的这么远,想的这么清楚,那还不至于。所以说,他的这番担心,与其说是自己想出来的,不如说是别人告诉他的。

那么是谁告诉他这些呢?自然是那些一直很关心江南政府与精武军的列强特使们,这里面主要就是指英国人、法国人还有美国人,其中又以美国人最上心。

那么,这些洋人为什么要找李永昌说这些呢?当然也是听说了精武军战胜俄国人的缘故。

如果说击败俄国人对中国人触动很大的话,对英法美等列强来说,这个事情对他们的触动也同样不小。

由于这个时代还不是一个信息畅通的时代,洋人在中国的人数也少,而精武军的主力部队又一向注重保密,所以实际上洋人对精武军的了解十分有限,只知道他们获得了大量美式装备,比如夏普斯步枪,比如柯尔特左轮手枪等,并怀疑精武军是美国人资助的势力。

尽管之前美国的驻华特使一直极力否认,但实际上经过多次有限的接触后,连美国特使自己也开始怀疑起来,是不是美国的大财团在偷偷的资助李永吉,甚至美国特使还专门派人送信回国,向美国总统汇报这件事。

要知道,现在的美国跟英法还不太一样,政府的权威不大,也没有多少正规的国防军,大财团大企业的实力要凌驾于政府,很多私人武装甚至比美国的正规军都要强,而这些大财团做事也从来不需要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

最典型的例子,美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中央银行,国家的财政问题,实际上都是一些大银行家说了算,而美国内部目前的主要矛盾,除了蓄奴与否的意识形态之外,本质其实是因为南北两方大财团的利益之争。

比如说,美国北方的工业资本家更强,他们希望提高保护性关税,希望解放奴隶,解开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让这些人更多的进入自己的工厂,为自己获取利润;而南方的大农场主,则希望自由贸易,甚至搞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然后继续蓄奴,以把劳动力继续绑定在土地上。

就目前而言。依然是南方的大农场主财团占据了政府上层,比如民主党就是代表,而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则是新兴派别,新兴的共和党就是代表工业资产阶级。

通常来说,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做事往往更加的激


状态提示:第一六零章 老毛子现在是外强中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