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利乌斯和马库斯都一致认为,将来与大汉帝国再次开战,恐怕大汉帝国的海军会给罗马带来巨大的压力,罗马即使现在开始制造新式舰船,恐怕也难以弥补双方的差距。
造出新式军舰需要时间,而新式军舰形成战斗力更需要时间,还有对应新式军舰的新战术,这些都需要时间,可是天知道汉军能够给罗马多少时间?
只要他们的运河一开通,就会有未知的强大的大汉海军来到地中海,前路漫漫,祸福难料。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破坏汉人开凿运河的行动,拖延时间,为罗马争取时间。
卡拉卡拉派密使到埃及人中间活动,煽动他们仇视汉人的情绪,破坏运河的开凿,拖延工期。
司马懿则采取了铁血的镇压政策,抓到敌对分子,破坏分子坚决严惩,又向吕布和法正提出申请,从西域和中亚地区运来了大批的奴隶,有从奄蔡抓来的,也有的来自坚昆、丁零。
宁肯不用埃及人来帮助开挖运河,也不能因为他们影响进度,做为吕布的心腹,法正、司马懿都知道吕布的心愿。
吕布的最后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亲自征服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强大的对手,今年吕布已经五十岁了,在这个年代,五十岁已经算是老年人了。
所以吕布有着强烈的时不我待的感觉,他在不断的督促着苏伊士运河开挖的进度,甚至不惜让交通部把他们的工程兵派出一部分加上国防军的工兵一起加快开挖运河的速度。
不过,无论如何,在这个没有现代化工程机械帮助的古代,一切都只能依靠人工,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有着大量的炸药可以用来爆破。
炸药的大规模运用,也使得运河可以尽量的取直,减少了长度,减少了工程量。
时间过得很快,罗马人在忙着整军备战,汉人在忙着挖运河,波斯人在忙着开疆拓土,贵霜人在忙着内战。
波斯人的扩张进行的很快,中亚盟国的呼罗珊、锡斯坦都先后加入了波斯帝国,只有花剌子模还是保持独立。
不过波斯人对于大汉帝国的态度还是很谦恭的,阿尔达希尔一世和太子沙普尔始终保持着对大汉足够的敬意。
太子沙普尔非常喜欢东方的文化,他甚至拜法正为老师,跟随法正学习东方文化。
波斯人在治国治军的很多方面都向大汉帝国学习,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且逐步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
二一六年三月,从夷洲传来消息,东吴的君主吴王孙权,突然暴病不起,无法理政,朝政交由四位辅政大臣打理,太子孙登年幼,无法监国。
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张昭、陆逊、曹丕、潘濬,其中曹丕在弃魏投吴之后,十分受孙权的重用,委以抚军中郎将的重任。
而且东吴远遁夷洲,曹丕等前魏旧臣也都追随孙权来夷洲拓荒,倒是不离不弃。
潘濬则远在菲律宾,负责打理吴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地。
真正在朝堂上说的算还是张昭和陆逊,其中尤以两朝元老张昭权势最重,陆逊资历浅于张昭,而且更多是在吴国军队之中有威信而已。
而曹丕则是张昭的支持者,他和一帮前魏旧臣都支持张昭,倒是与陆逊等人意见相左。
早在孙权生病之前,曹丕就提出一项提议,拉拢辽东军阀公孙氏,以为盟友,来牵扯大汉的精力。
虽然孙权病重不理朝政,可是曹丕认为这项工作不应该停止,而应该继续,毕竟在现今的大汉帝国治下,只有辽东的公孙氏还保留了相当的独立性。
张昭对于这个主张也持支持态度,而陆逊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即使与公孙氏结盟,也对大局不会产生影响,而且大汉帝国断然不会容忍自己的东北方出现一个不听话的地方政权。
最后张昭加上曹丕的分量还是大于陆逊,所以这个计划得以继续进行,张昭授权曹丕具体操作。
现在主政辽东的是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本来应该是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继位的,不过,因为公孙康死的时候,公孙渊还不满十六岁,所以才由公孙恭接掌公孙氏。
可是如今公孙渊已经年满十八岁了,公孙恭却丝毫还政与他的意思都没有,公孙渊早已对公孙恭充满了不满。
曹丕早就盯上了辽东公孙氏,他派程昱前往辽东,与公孙渊私下交往,并且帮公孙渊出谋划策。
在东吴的大量金银财宝的支持下,公孙渊逐渐收买了辽东的文武官员,还有一些公孙康的旧部也支持公孙渊。
七月,趁公孙恭前往巡视高句丽的时候,留守襄平的公孙渊发动了政变,控制了所有忠于公孙恭的文武官员,收缴了留守襄平的公孙恭部下的武器。
然后与公孙恭的近卫中人里应外合,在西安平的军中,将公孙恭生擒活捉。
不过,公孙渊拒绝了程昱的提议,没有将公孙恭斩首示众,而是将其软禁关押起来。
随后,公孙渊向长安的中央政府送上了一份正式的文书,说明了自己推翻公孙恭的统治完全是出于无奈,下面列举了一系列公孙恭的劣迹。
表示了自己是顺应民意,并且自己本身也是公孙氏的合法继承人。
而且在文书中,公孙渊强调了自己对大汉帝国的忠诚,坚决扞卫大汉帝国的领土完整,为大汉世代镇守辽东边疆。
现在吕布的心思都放在了苏伊士运河和罗马帝国身上,对于辽东一隅这样的权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