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情报部原先的刺探其他国家民生、工商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则转交给国家安全部和商业部的相应部门。
国防部还下辖中央军事教育部,负责各级军校的管理工作和招生事宜。
下辖总后勤部,负责全军的后勤补给,屯田、游牧、等军用物资的调度、管理、分配、采购。
陆路和海路丝绸之路的建设则交由新成立的交通部负责,路政、船政也都由交通部负责,交通部的尚书则是孟建。
打造全,开发建设海上交通航路,这些都是交通部的重点工作。
原先的刑部取消,有几个新的部门将它的职能细化了。
第一个就是内务部,相当于后世的警察职责,负责全国各地的治安,所有的地方警备旅一律划入内务部管辖,内务部的尚书仍由满宠担任。
第二个新成立的部门是司法部,主管勘核刑名诉讼,制定法律法规,管理各地的刑狱,司法部尚书是毛玠。
第三个新成立的部门就是国家监察部,专门负责监管文武百官,当然主要是文官,因为国防部有自己的监察部门,监察部的尚书是贾诩的大公子贾玑。
还有原先就有的国家安全部,它负责了军事情报以外的所有对内对外的情报工作,反间谍工作,对普通民众的监察工作,国安部的尚书是李严。
最后就是原先的工部也被拆分成了多个部门,第一个就是工业部,负责全国的工业生产包括原先由兵部负责的军功生产。
工业部尚书还是马钧,马大神现在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行政管理工作上,科研开发自有科学院的各个团队在做。
第二个就是建设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等等,建设部的尚书则是贾逵。
这就是改革之后的国务院下辖的诸多部门,将原先的职能划分的更加合理,更加明确,部下设司,都由适合的人选来负责对应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而吕布还在筹划一个更大的政治举措,就是成立一个元老参议会,暂定由贾诩出任元老参议会的议长。
参议会人数定为三百人,其中退居二线的前政府和军队官员占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的代表则由政府各部门、军队各单位、全国各州郡从现役官员、现役军人和普通民众中选举产生。
这个元老参议会拥有极大的权限,负责审核国务院各部门的年度总结报告和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有权找出缺陷后,令当事人整改。
有权审议中央政府对外的交往和战争行动,不过皇帝陛下拥有最终的一票否决权。
这些参议会的议员们任期三年,三年一换,重新选举。
当然在现今这个时代,不太可能真正的从最底层的民众中选出代表,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代表还是有文化、有钱的那一部分人,可是这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由于这个参议会的组成,有三分之一是前政府官员和军人,而这其中有很多人是门阀贵族的代表,所以他们对于参议会并没有太多的抵触。
这些门阀贵族对于这种温和的改革更容易接受和被欺骗,随着时间的更迭,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成为官员、军人和议员。
他们的比例注定会逐渐增多,而到那时,门阀贵族们即使发现了也悔之晚矣。
各州郡的主官,刺史和太守的民事权利大大增加,而军事权利却被极大的剥夺,州郡都有单独的军事长官,隶属于国防部。
州一级设立军区,郡一级则设立军分区,军区的司令由少将级军官担任,军分区的司令由上校级军官担任。
这样一来,刺史和太守只有辖区军队的调动之权,却无指挥、征召之权,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军政一把抓的封疆大吏了。
这种文武分治的政治制度,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军阀势力的产生。
虽然到了大汉帝国的后期,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新的军阀割据的出现,很大部分原因还是这种文武分治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变化。
军衔制实施以后,第一批的军衔制定还是重点参考了当事人的现任军职,比如军团长级别,普遍为中将衔,也由规模较大的军团,军团长为上将,比如埃及远征军、昊天军。
师长级别,普遍为少将衔,少量资历较深的师长为中将衔。
旅长级别,普遍为上校衔,不过一般如果师长为中将,那么他下面的旅长大多数为少将。
团长级别,普遍为中校衔,营长为少校,连长为上尉,排长为中尉和少尉,班长为军士长或者上士。
军衔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战时,经常会有多个师团联合作战,此时就以军衔高低决定指挥权归属。
国内战事结束,除了中亚和中东地区以及北方草原还存在规模不一的对外战争,大多数国防军各师团都实行了属地管理。
属地管理就是各师团明确了各自驻扎的州郡,由各师团长官兼任州郡一级的军区和军分区司令。
举例说明,比如说太史慈的第九师驻防青州,那么太史慈就以中将衔兼任青州军区司令,他下面的三个旅长则兼任青州军区的副司令,九个团长兼任各郡的军分区司令、副司令。
因为有的州有不止一个国防军的正规师团驻守,所以会区分正职、副职。
因为属地管理,所以各师团征召补充新兵之时,也都会就近征召当地百姓入伍。
为了避免一支军队在一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