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辽宋之间的交锋异常激烈,大规模的争斗时常爆发(详情见太宗篇),小规模的冲突也连续不断。在总体上,辽是不占优势的,因为除了对付宋兵外,还要耗费精力去镇压他们眼中的奴隶。
这些他们曾经视为猪狗的奴隶,纷纷投向了宋军,不仅为宋军指路、侦查、提供情报,还拿起手中锄头,来对付辽兵。
可惜,天不遂人愿,宋军的北伐失败了。
但得胜的辽国并没有欢喜,辽国高层更是受到当头一棒,奴隶们的反应让他们震撼,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虽占领了土地,却没得到人心。人心不附,要这些土地何用?
萧太后(萧绰)与耶律休哥等诸多大臣经过商讨,开始了变革之路,不仅恢复了平民的身份,还出台了很多措施,让平民耕种,收取税赋(和宋朝一样),还严令辽兵不得随意扰民。(起初,有些辽兵散将不在意,萧太后杀鸡儆猴,有人还专门为此丢了脑袋。)
不仅如此,萧太后还把宋朝的科举制也照搬了过来,照葫芦画瓢搞起了科举选才。这样一来,有才能的汉人也可以在辽做官。百姓有地种,士子也有好的仕途,这样一来,人心慢慢稳定了下来。
苍穹之下,几世沉浮,争斗不断,战事难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战争只意味着杀戮和血腥。和平才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只要能温饱有口饭吃,回家后能看到妻子忙碌的身影,孩子们天真的欢笑,父母和蔼慈祥的面孔,那么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寻常百姓就觉得这是天底下来之不易的最大的幸福。
立场问题咱们不谈,就论萧太后(萧绰)本人,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在宋辽爆发的第二次战争之后,她意识到了这些。于是在宋军退去后,她的主要精力就是化民,让燕云之地的百姓人心归附,让辽彻底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人。
于是很多新政策纷纷出台!
燕乐、密云二州因战乱,成为了无主荒地。辽朝下诏,允许百姓耕种荒地,并免除十年的赋税徭役。这一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农民极大的热情。土地是农民们的生命,十年没有赋税徭役,日子虽说清苦,但好歹不为温饱发愁了。对于世代农耕的贫农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更何况还有各种牲畜赐给他们。
百姓响应积极,更是引起了劝课农耕的热潮。
昌平、怀柔等县的民户也将无主荒地作为了产业。滦州荒地开始广植树木,用于放牧,招募的百姓也免除了十年的租税。
事实证明,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百姓也稳定了下来。(远近仰慕归化!)
在翻看《辽史》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因实施仁政被记录了下来。比如:节度使撒葛里因在任实施仁政,百姓请求他留任。
严州刺史李寿英由于素行仁政,任满百姓请求他留任(允许)。
长宁军节度使萧解里任职期满,百姓请求他留下,得到皇上允许。
启圣军节度使刘继琛任职期满,治下民户请求留下(允许)。
广德军节度使韩德凝在位实行仁政,任期满后,其治下百姓请求让他留任(允许)。
这一幕幕都说明了萧太后改革的成效,除此之外,科举制也吸引了辽宋边境上的很多青年才俊。据统计,在统和(辽年号)七年宋边境曾有十七人带着家眷前来归顺,其中有才德的被提为国学官,资质一般的也授予了县主簿、县尉等官职。
辽国还下诏诸道推荐有才德者,察举贪婪残酷的官吏,安抚年高德召力之人,抚恤孤儿寡母,禁止奢侈逾礼、不合法度的行为,授官给因征战而死者的子孙。总之,对辽国来说是朝着有利的一面发展。
辽国在改革中走向了兴盛,内政也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