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重生之围棋梦>273.第273章 读棋

“什么?你让我们打这些古谱?不仅要认真打,打完之后,每个人还要写出一篇“读后感”。我说老大,你这是什么意思?”

要说起来,李小强在中国围棋“八骏”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这些小棋手也算是自小“背井离乡”,在国少队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大家年龄相仿,并处在围棋界那个相当狭小的圈子里。自然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李小强对于其他人来说,更算得上是最具体的追赶目标和学习榜样。亲近感加榜样,有了这两点,李小强的“威望”想不高都不行。

至少到目前为止,李小强的话,其他人还是很愿意听的。

当然,这帮棋童都是些高智商的家伙。他们单纯是单纯,但涉及到和围棋有关的问题,没有一个人好忽悠。

这次李小强把“八骏”聚拢到一块,他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免费使用劳动力。更准确的说,李小强有“剥削童工”的嫌疑。

在两年前,李小强和申城的方老就约好:想把中国的围棋古谱整理一下。两个人选择的重点,就是明清时代的围棋。因为在两个人看来,这一段的围棋史很有意思。从明代的围棋三大派到后来中古棋最高峰,再到后来中古棋的没落。如果能精准把握其中的脉络,那绝对是一副波澜壮阔的画面。其他不敢说,里面的故事至少很好玩。

两人说是说“合作”,其实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人家方老一个人在做的。从各种各样的考证工作,到鉴别各种资料的真伪,再到最后文字工作的形成。其实都是由人家方老一个人在完成。当然,既然说是“合作”,那李小强总是要做一点事的。

他承担的唯一工作,就是“读棋”。

要研究一个时代围棋的历史。那么研究这个时代的棋谱,当然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像日本人做的那样,例如他们说“玄妙道策”,那么怎么个玄妙法呢?光用嘴巴吹是不行的。这就必须有现代的高手去“读”他们的棋,去研究他们的棋谱。去尽量真实还原他们对局时候的思路和想法。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告诉普通棋迷,他的棋为什么称之为“玄妙”。

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读棋”工作,是研究围棋历史的核心。你下的结论能不能让人信服,就看你“读棋”读到什么程度。稍微一不小心,很容易就贻笑大方。

“读棋”的工作,说起来好像非常简单。在很多人看来,所谓“读棋”,不就是研究棋谱吗?像李小强这样的职业棋手,除了正式比赛之外,在平时的训练中,“打谱”不就是最常见的训练方法之一吗?要精读一张棋谱,无非就是仔细一点,深入一点,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实际上,想真正读懂一张棋谱,特别是想通过“读棋”来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远比想象中的困难得多。

“。。。可是有时候,也会漫不经心地翻开杂志,扫一眼开篇的对局解说,这一扫可不要紧,是正经的人材在解说我的围棋,文章也是正经的人材执笔。像“坚忍”之类奇妙的形容词确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解说内容的幼稚,不能说有什么错误,可是对棋手殚精竭力的地方只字不提。。。”

“。。。赵棋圣这一着有问题,致使形势转危,”看到这样的记叙。真可谓吓一跟头,形势怎么就转危了呢?真想说,那么咱俩接着下。。。”

以上这两段话,是日本赵治勋先生的一次“吐槽”。他所说的问题,其实就反应了“读棋”之难。对于现代棋手尚且如此,面对古代的棋谱就更不用说了。

由于无法和他们直接交流,因此无法了解他们在对局时候的真实想法。这样在研究他们棋谱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是“解读不到”,要么就是“过度解读”。这样一来,想要做的真正的公平和客观,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对中古棋的评价千差万别。高的说是“名人级别,相当了不起的水准”。低的呢,认为古代棋圣也就业余高段水平。连业余顶尖都达不到。

说实话,当一位棋手看其他人的棋谱,“过度解读”的情况可能有,但更多的,可能还是“解读不到”吧?就像赵治勋先生说的那样的:“对棋手殚精竭力的地方只字不提。。。”

陈超越九段在解读“当湖十局”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要说陈九段也算是一位著名的“崇古派”了,他对范西屏和施襄夏两位棋圣,那是相当钦佩和推崇的。当然,他在解说“当湖十局”的时候,立场还是比较客观。该批评的地方照样批评。

在某一局中,他就曾经对两位棋圣的某步具体招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应该下一步“跨断”,如果实战中下出这步棋,那么马上就可以获得优势。为了论证自己的意见,陈九段当然要配备大量的参考图,以说明自己推荐这步“跨断”的可行性。

可是对于陈九段的这个意见,有另外一个著名的“崇古派”不同意了。这就是国家队的罗教练。在那个时候,罗教练其实也没有去认真研究这盘棋局。他的逻辑非常简单,也非常有趣。他只是单纯的认为:陈九段推荐的那步“跨度”,应该是不难想到的啊。只要到了一定的围棋水平,有了所谓“职业的感觉”。那么很容易就能看到那步“跨度”。假设说一位棋手忽略了这步棋,那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棋圣也是人,在实战中下错1,2步棋,那


状态提示:273.第273章 读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