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远古征服传>第489章 四夷臣服与科技发展

在华夏东渡太平洋,探索美洲的期间。

北方的句芒与黄帝带领5000精骑、5000西王母国的土著骑兵、5000步兵、5000男性农民,远赴漠北,他们凭借着奶粉、肉松、切糕、马上三宝,从而拥有远距离持续作战的能力。

骑兵长途奔袭,步兵收编俘虏,男平民娶女俘虏屯田,阉割男奴隶去修城修路,华军所到之处,蛮夷皆臣服。反抗者车轮以上高的男子全杀,还实行男性阉割为奴的政策。

漠北地区是草原地带,那里地广人稀,要管理起来并不方便。所以,中华帝国会议院经过投票决定,在原西王母国的三个州郡抽再取5千匹马赶赴前些,才算是彻底解决了交通的问题。

他们经过大半年的作战,漠北地区已经全部落入中华帝国的手中。

贝尔加湖以北是冰封的西伯利亚地区,所以暂时不会去那里。漠北地区西面的阿尔泰山那些阿尔泰人,阿尔泰人的男人全部阉割为奴,女人则成为戍边农民或战士们的妻子,基本上,一个男人就拥有七八个女人。

而被阉割的那些男性俘虏则大部分用于修建城寨和道路。

由于到了冬天,在漠北地区的战士们的粮食不够,所以男性俘虏被饿死冻死一大半。漠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大部分被灭掉,只有小部分的游牧部落西迁中亚高原。因为现在的中亚地区是雅利安人控制的地方,所以现在中华帝国西面的边境正式与雅利安人相接触,大家以阿尔泰山为界限。

而在东北地区的战况,蚩尤的东北远征军与东北三大部落花了半年的时间才全部把东北内的中小部落全部收服回来,今年春天,蚩尤又对库页岛地区发动征讨战,灭了几个稍微大一定的部落,也成功收服了库页岛地区,东北地区及以北的通古斯人全部实行男阉女娶的政策。

现在,除了西伯利亚的冻土高原没有去探索,基本上中华帝国的北方都已在华夏族人的控制之下。

而在南半岛亚地区,入冬以后,常先和姬聵二人就带领陆军、配上几千条军犬、又从国内抽加派2000象兵,全力扫荡东南亚半岛地区。

在空军(凤鸟、龙、小人族鸽子军)、海军(海强与海霸两父子的20艘战船)的配合下,三大军种出击,成功将整个东南亚半岛一举吞并过来,10万个东南亚矮黑人、棕色人全部冲充当修路修城的工具。

期间,也有一些部落是假装投降的,比如越猴部落就是一个,越猴部落假装投降,然后他们在修城的期间发动叛变,还打死了一百多个华夏族战士,于是,常先果断下令灭族政策,中华帝国的战士们将一万多个越猴部落族人的人头做成了“尸观”以警吓世人,让那些战败的俘虏看看,这就是反抗的下场。

成功收复东南亚半岛地区,这让中华帝国的领土延伸至孟加拉湾,并且与古印度的恒河流域文明相交接。

由于这期间战事频繁,产生了大量的俘虏,这让那些负责阉割奴隶的阉割医生都忙不过来。

后来,那名华夏在吞并九黎部落的时候发现的、发明“力王草丸”的邪医--“虚耗”,虚耗他研发出一种可以令人失去彻底生殖能力的阉割型蛊药,俗称“太监一号”。

这种“太监一号”蛊药能够让服用的男性在三天内彻底失去繁殖的能力,他们的蛋蛋彻底坏死缩小直至没有,而且,这还不影响俘虏的正常劳动,这种神奇的古药被誉为华夏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这种神药被“华夏制药厂”批量生产并送往前线。而邪医“虚耗”也凭借着这种“太监一号”的神药获得了华夏元年09年的“华贝尔生物学奖”,与发现“海水稻”的田震并列获得这个奖项,这也是“华贝尔奖”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华贝尔奖”是在花部落时期就设立的一个鼓励族人发明创新的奖项,距今已有7年历史。(126章)而第一个“华贝尔生物学奖”的获奖者是火器队长牛火,他当时凭借着牛屎种植蘑菇的技术而获奖。而华贝尔奖的奖金也又原来的5000元华币提升到20万华币,在这般诱人的奖金下,国民都踊跃去发明创造,即使是安慰奖也有1000元华币的奖励。

现在,中华帝国拥有60万异族奴隶,这60万奴隶全是阉割好的,用完了就会杀掉。

国家领土空前的广阔,钢铁产业在未来几年也会爆发式增长,铁路这些大国重器一定少不了。铁路火车能运人、运粮、运兵。现在,开始勘探铁路的选址也是时候了,华夏相信,未来十年内,中华帝国的蒸汽机火车一定会诞生的。

于是乎,他便下令让铁道部成立一个勘察部门,去勘察一条“西交州(新-疆)---东交州(江--苏北部)”的铁路,还有一条“南交州(广--东)--北交州(库页岛地区)”的铁路,要先勘探好这两条串联国家东西南北4极的大动脉。

而蒸汽机车的研究也没有落下来,华夏已经让姆帝国和利莫利亚国最优秀的工匠与中华帝国最优秀的机器工匠,一起研究蒸汽机火车的制造,当然,从21世纪到来的华夏也会跟他们一起研究,并且指点他们。

随着上年高炉炼铁技术的投入使用,一些简单的机床也制作出来,现在的机床配上蒸汽动力,实验了机器化的生产,一些简单的链条和齿轮也被打造出来,一台台脚踏式打禾机从“华夏农具机器厂”制作出来。

除了制作简单的机械方面,研究院的电力技术也取得了初


状态提示:第489章 四夷臣服与科技发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