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红警大中华1985>131.第131章 132 打渔翁得利主意的美国

中苏交火稍停的半小时后,外交部就紧急向美方私下照会,中苏边境冲突事涉敏感,不宜见报,望美方自重,一切以人类和平为最终考量。

作为航天技术比此时中国还要强得多的老美,在飞船坠落之前就已经观测到了,只不过没有出声,抱着膀子在看中国和苏联会怎么处理。不过就连一向唯恐天下不乱的美国佬都没有想到,为了这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中国人和苏联人居然打了一场边境战争。

现在的白宫、五角大楼、nasa总部等地,都已经彻底的变成了一锅粥的状态,有人在收集情报,有人在做评估,还有人在喊电话,总之谁也不清楚这场闹剧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为美利坚和其盟友们,甚至全世界带来怎样的变数。

椭圆办公室中,总统里根和他的内阁成员,外加数名幕僚又一次因为中国坐在了一起,只不过现在如同阴雨乌云罩住了每个人,谁也没有庆幸中国跟苏联开战了,美国彻底争取到了一个重量级的战略性盟友。

国务卿舒尔茨拿着一张纸,对众人说道:“……根据中国外交部发来的信息显示,是苏联人先非法越境,入侵中国领土,并对他们当地的屯垦预备役部队造成了严重损失。临近驻扎的中国军队在导弹部队和空军的配合下,发动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反攻,最终在孤立战场的情况下,全歼了这支深入中国境内的苏联部队,具体情况并没有透露,不过我们估计,规模不会很小。”

国防部长温伯格则道:“很明显,要么中国人一开始没有做好准备,或者他们是演了一场苦肉计,故意让羸弱的屯垦部队在前方,让苏联人更肆无忌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人已经达到了他们所期待的效果。而且,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军队能够这么轻易的吃掉一支苏联至少是旅级规模的部队,他们这是造了一个陷阱,等着苏联人进入。苏联人自以为得计,实际上却吃了大亏。”

里根点头,然后有些怀疑地问:“即便是一个诡计,但中国军队如此成功地就摧毁了一个苏联的大建制部队,军方对于中国军力有着怎样第二批评估?”

参联会主席克洛不久之前才见证了环太平洋军演,对中国海军的表现还记忆犹新,他道:“从各个环节展现出来的蛛丝马迹我们越来越可以推断,中国的军力正在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突飞猛进着,从去年韩国事变可以看出他们的空军作战实力,环太军演能够表现他们的海军水平,而现在的中苏边境冲突,更让他们的陆军也放到了大家的显微镜下。我们一直在担心苏联所建立的那支钢铁洪流般的可怕陆军,但现在中国人打造陆军的能力,看来不逊于苏联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胜过苏联。”

里根又问:“跟我们的小伙子们相比呢?”

克洛还是比较谨慎地回答道:“这个没有实战过,怎样比都是理论性的。不过,三十多年前,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曾经跟中国军队照过面,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他们出奇的坚韧和不畏牺牲,良好的训练和纪律性,都证明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可怕的对手。”

温伯格部长又补充道:“也可以成为一个可靠的盟友。”

里根还是决定放下讨论中国军队实力的问题,因为这种事情他们讨论过很多次了,每一次讨论完,过上一段日子,中国人还会给他们新的惊喜,以至于里根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浪费时间。所以,足够重视中国军力,谨慎对待,就是里根政府现阶段的指导思想了。

里根又道:“中国人想要让我们噤声,不要把这件事情公之于众,各位先生,你们怎么看。”

舒尔茨首先表达了赞同的意思:“这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也认同这样的事件不要这么快的公布出来,特别是在还有转寰余地的时候,公布出来可能会造成双方不得不直面对方,以至于促成一场核大战,而这并不是我们所乐见的东西。另外,这次事件的肇始,来自于那神秘的天外来客,中方还没有透露任何讯息,不排除这又是一次罗斯维尔事件。”

众人听到罗斯维尔这个词,都默契地沉默,没有再叙述任何有关的内容。

里根有些可惜地道:“只是如果这事情见诸报端,就是彻底把中国推到苏联的对立面了,而中国为了对抗苏联,一定可以向我们进一步保持靠近,我们将会在远东和亚太地区,得到一支数量超过欧洲军队总和的现代化军队,能够让苏联人东西两线同时面对巨大的威胁。”

克洛摇摇头劝导里根道:“总统先生,我们与苏联进行冷战的目的是胜利,且是没有核大战的胜利,如果这时候将事情公开化,挑唆中苏之间更激烈的冲突,极有可能会造成一场核战争,而核战争明显不是我们所求的东西。”

温伯格也附和道:“我也赞同主席先生的看法,我们是要的一场没有核武器参与的胜利,将事态复杂化,只能让我们面对更危险的局面。”

舒尔茨这时候则建议道:“这种情况下,是进行秘密外交的最好时机。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领导人之后,开始推行他的那个新思维,我们冷战的胜利已经越来越可以看到了,这个时候把这大好的事情发展方向破坏了,无疑是愚蠢的抉择。我相信戈尔巴乔夫和他的拥护者们一定不愿意跟愈来愈强的中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更不愿意打一场核战争,可双方都是利益攸关方,


状态提示:131.第131章 132 打渔翁得利主意的美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