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进驻石瓦寨的赵孝锡命令下达,那些平时大多武器稀缺的团练军,也享受到一把正规军的待遇。无论军装还是武器,都全部被武装了起来,看上去跟换了一支军队一般。
做为团练军的统领,石英也第一次有种身为将领的感觉。相比平时他这个团练军,更多都象这堡垒寨的寨主,此刻他才真正找到一点身为统军之将的豪气。
原本一直稀缺的战马,在赵孝锡进来之后,把那些缴获到的战马。全部装备给团练军,让这支只有半百不到骑兵的团练军,一下翻了两倍的骑兵规模。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随着驻寨官把赵孝锡修缮堡垒的命令下达。平时觉得无所事事的百姓,也一下子变得兴奋了起来。
以前想找人修缮一下堡垒,每家每户都会推脱不行。现在有了一斤粮食一天,还管一顿饭几乎是家家户户出动。只可惜,每户只许一人参加堡垒的修缮工作。
而最为高兴的,无疑还是已经多年没拿到过军饷的团练军将士。在这种大多以石姓子弟居住的石瓦寨,他们名义上有个团练军的牌子,其实朝廷很少给他们提供军饷物资。
若非清楚想在这乱世活下去,必须要一张保护伞,这些石瓦寨的青壮。怕也不会这么心甘情愿,加入到这支团练军里来,接受这些驻寨的边军操练。
清楚在这种边境地区想生活下去,想不面临家破人亡,他们就必须拥有抱团自保。这也是团练军在边境地区,异常容易组建的原因。
只要不让当地官府提供军饷跟物资,这支牌子只要有人那些官府都会批准建立。反正每支团练军的组建,也意味着边境地区多一份抗击的力量。
虽然当地的厢军跟官兵都清楚,如果真的碰到大股敌军入境,这种百姓组成的团练军根本不堪一击。可充当一下观察哨,以及阻击一下敌人的速度,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三斤粮食对赵孝锡这些人,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这些团练军的士兵而言,省着点吃足够一家吃上三五天。加上这些武器装备,每个参加团练的士兵都觉得值了。
有了这种恩惠,接下来那怕他们清楚,石瓦寨可能会遇到危险。寨里面军民都感觉跟过节一样,一脸喜色不折不扣执行着赵孝锡的每条命令。
带着折知刚等人出来的赵孝锡,指着那些忙碌中的军民道:“看到没有,这就是朝廷边境的子民,他们很容易满足。那怕他们知道,接下来会有一场血战。
身为朝廷的武将,我们连这些善良的百姓都没办法保护,又怎么好意思称自己为武将呢?文能安邦,武能卫国,可这点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以前我没来过这里,很多事情我没看到也管不了。但今天我们来了这里,就要让这些心有朝廷的边民明白,我们这些武将是能保护他们的。明白吗?”
清楚在折知刚这些武勋世家子弟当中,他们更多是渴望上阵杀敌。很少会想到,普通百姓一旦拥护某支军队,他们所暴发的战斗力,也是非常骇人的。
趁着巡视这座堡垒寨的机会,赵孝锡也告诉这些随他一起进来的手下。接下来,他们需要面对的,至少是一支西夏的千人骑兵队。
至于会不会更多,那也要看拓跋玉的份量到底有多重。值不值得拓跋家族,派遣更多的骑兵提前进入宋境,来跟大宋开战呢?
先前一直跟踪赵孝锡的西夏侦骑,在看到赵孝锡等人进入石瓦寨之后,立刻有人将情报回禀后方的侦骑官。
得知这些人,没往兰州方向逃,侦骑官虽然搞不明白里面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却也清楚,单凭他们的能力,救不出被关押起石瓦寨的拓跋玉。
若是再不抢到兰州城大军前,把这位拓跋族的公子救出来,他们就真的麻烦大了。很快写了一封谍报,让身边的侦骑,迅速的传递到黄河那边去。
让那位负责接应情报的千骑将,赶紧带人过来攻打石瓦寨。只要在宋朝步兵反应过来前,将石瓦寨攻下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至于兰州城到时也许会派出骑兵入境过来阻击,在侦骑官看来。就凭通远军的两支千人骑兵队,只怕也不敢全部出城。
既然对方不敢全部出城,派遣一支千人骑兵队,就别想在他们身上讨到好处。至于步兵来援的话,至少也需要近二天一夜的时间。这意味着,时间对他们非常关键。
一边快速搜集游荡在外的侦骑集结时,有些被赵孝锡吓破胆的侦骑官,也很小心的等待着。那支接应大军的到来,他就不信有一支千人骑兵队,也收拾不了几个宋朝边军骑兵。
在双方都开始紧锣密鼓准备大战时,打猎至此的三支骑兵队,也顺利进入了石瓦寨。这样一来,赵孝锡手下的骑兵队,组建一支百人队似乎没多大问题。
而这一幕,同样被四处游荡的侦骑哨,给看了个正着。对于这三支二十人左右的骑兵进入石瓦寨,在带队的侦骑官看来,这点人也翻不起大浪来。
当带着他手写谍报,渡过黄河将紧急战报送抵,那支千人骑兵大营时。本就有些按捺不住的西夏千人将,一看头领的儿子被查,那会管什么军不军纪。
连请示的命令都省了,直接下令骑兵快速渡河,攻击石瓦寨救出头领的儿子。至于赫连铁树交待,让他只负责替侦骑进行掩护的命令,全部抛到了脑后。
中午时分已然全部渡河的西夏千人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