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网络游戏>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第十五章 公元317年 幽冀辽 1

愍帝在临出城投降的前一天,写下数份诏文。``大意都是将皇位让给江南的司马睿。愍帝出城,还是真有人逃出,将诏旨送与司马睿。

司马睿表面装作痛苦异常,率兵数万北伐。他本想让大臣劝他回来,可是士族们或许是真的兔死狐悲,竟没人拉他回来。于是司马睿就以贻误军粮为名,杀了一个运粮官员,又以粮草不能供给为名,自行撤军了。

曹操也曾杀过一个运粮官,他在卑鄙之中显示的是狡黠。而司马睿表现得只是龌龊。

司马睿回到南京,虽有愍帝诏书命司马睿继承皇位,但是愍帝终究未死,司马睿只好先自封为晋王。在王导的荐议下,封长子为王太子。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爷爷是司马昭的弟弟,司马睿算武帝司马炎的远房侄子。这一年司马睿年仅三十二岁,自愍帝被俘,武帝二十来个儿子和不知多少个孙子都没了。悲催的诸王领兵。

司马睿有个“牛继马后”的故事,说司马睿是他母亲和牛倌小厮生得私生子。

这件事十有**是假的。因为“牛继马后”一说,是三国时期有人写得预言,从无神论的观点看,这也不会是真的。

纵观中国古代,但凡冒出皇帝预言的时候,一般是他的政敌造出来的。像樊於期攻赵国失败,怕被责罚。回秦国讨伐吕不韦,就到处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

后来司马睿动了大士族的奶酪。王敦清君侧时,“牛继马后”此说大为盛行。王敦以此来污蔑司马睿的非正统性,暗指司马睿不是皇室出身,吓死了司马睿。

这有一个史例,王导曾当着温峤的面,对太子司马绍说,司马懿开创天下时。诛灭名族,栽培自己人,司马昭杀曹魏皇帝曹髦。司马绍听后。掩面伏在床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这是做臣下的王导可以说的话吗?他应说曹髦多么无道,司马家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哪个开国皇帝又不是靠心狠手辣上得台!王导这么讲无非是吓唬太子司马绍。无非是让他老实点。不然别人也会这样对你。王导怎么不说,帮司马懿的小人里面也有他王家祖先。

“牛继马后”这个谣传,没几年就没人知道了。在那个残酷的封建时代,传这种事是被砍九族的。所以,知道的人连给自己的儿子都不敢说。

这件事说起来倒还有点意思,如果不是要写下面的故事,笔者就不会提“牛继马后”之说。中古的人比较迷信,天人合一。出大事前不是下陨石,就是有地震。笔者从来不写这些。

东晋有个史学家叫孙盛。到了快死的时候,写了一本《晋阳秋》。由于孙盛极重‘史德’,将当时的权臣桓温的枋头之败,写在其史书《晋阳秋》中。桓温才是东晋一朝的顶天柱。三次北伐,夺回洛阳。可是枋头之败,损失过重,是其军事生涯的一个污点。桓温见到孙盛把枋头之败写得如此详细,气愤之下让孙盛改,不然杀他全家。桓温当时都敢给东晋换一个皇帝,当然能杀了他全家。

孙盛的儿子们帮他改了,多替桓温写好话。可是孙盛却把原本寄到北朝去了。估计也就是寄到北朝那个大臣家里,也没人看。

后来桓温老死了,因为他曾换过皇帝,后来的晋孝武帝就想恶心一下桓氏家族,就用重金从北朝买回来原本《晋阳秋》。可是最悲催的事发生了,原本《晋阳秋》不仅详细记录桓温的枋头之败,还记下了司马睿的“牛继马后”。

孙盛在王敦清君侧时,已经二十岁了,也正好在南京。他既然是良史,当然也会写皇家的丑事。孝武帝这不是没事找事,想侮辱别人的人,自己也会被侮辱。心胸小还真是不行。

由于东晋出高价来买原本,北朝也开始重视,就先抄了一本,留了下来。北朝开始研究。这一下“牛继马后”就被流传到现在,东晋孝武帝此举才真叫“被天下笑”。

刘琨在并州战败,并州治所阳曲被石勒占去。刘琨没法,只好退向幽州。

石勒将阳曲、乐平两郡百姓迁去襄国一带。他必须迁走这些人,因为晋阳离前汉都城平阳太近,刘聪不会把晋阳让石勒来管。

刘琨来到幽州蓟城,段匹磾躬身来迎。刘琨本就是督并、幽、冀三州,算是段匹磾的顶头上司。可是虎落平阳,也只有寄在段匹磾势力之下。段匹磾也非常尊重刘琨。刘琨在并州征战十年,英雄失援,还是可歌可泣的。

刘琨进了并州,就和段匹磾歃血为盟,约为兄弟,还结成儿女亲家。越花哨越说明互相不信任。因为有愍帝诏书命司马睿为帝,所以刘琨就带头劝进。当年怀帝被前汉擒去,一年多没有皇帝,造成的混乱是很大的。

刘琨领段匹磾、慕容鲜卑等幽、冀、辽三州官员同时劝进,声势浩大。江南的司马睿政权虽然没有正式成立,但是深受鼓舞。江南士族把刘琨看做大英雄。只知刘琨虎踞四州是北方最大的军阀。并州的雁门、代郡还在刘琨手中。还有冀、幽、辽州。他们不知道刘琨没有‘根’。

当时刘琨并州兵和段匹磾部在幽州蓟城(天津西),段匹磾的兄长在山海关一带,慕容廆在锦州以北(当时叫营州),就是辽东地区。

慕容廆在辽东一味发展壮大,一般不参加中原事务。因慕容廆辽东境内晋民过多,为安抚晋人之心,也就跟着刘琨上表劝进。

慕容鲜卑在辽州(辽宁一带)收抚


状态提示:第十五章 公元317年 幽冀辽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