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网络游戏>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第五章 公元307年 竹书纪年 10

晋朝开国至赵王伦篡位之前,都督一般由司马氏诸王担任,东海王表司马睿为都督,周馥就应当降为刺史,可朝廷装聋作哑拖着不办。

东海王大怒,飞召潘滔来许昌。大骂:“乱弹琴,跟我作对的人刘乔、司马楙、温畿怎么能提拔?扬州怎么能出现两个都督?你在朝中是干什么吃的?”

潘滔是东海王首席政治秘书,他和刘舆被留在洛阳办公。潘滔无可奈何地答道:“那些侍中非要这么做,他们人多嘴杂,我和刘舆人微言轻,斗不过他们。”

侍中算是皇帝的秘书,东海王纳闷:“侍中以缪胤、缪播为首,他们也都是自己人嘛。”

缪胤、缪播就是东海王派去和河间王和谈的两位。东海王明谈暗打,至二人生命于不顾。两人从长安回洛阳后,心中自是对东海王不满。两人在长安伺候惠帝和太弟。回来之后成了怀帝的死党。

潘滔咧嘴道:“人家兄弟俩和主上打得火热,已经嫌咱们庙小了。”

东海王没有骂缪氏兄弟,他在朝为官四十多年,对官场太了解了,皇帝想干什么,谁不紧着巴结。不是缪氏兄弟和他作对,而是怀帝在抓权力。

东海王不由得缓和了一下气愤,叫潘滔坐下,然后才问他:“荀、裴、王三大士族都是支持我的,中书监温羡更是自己人,你们有难处,为何不与他们沟通?”

潘滔回答:“那几位个个三公,清谈时口中雌黄,当我们和缪氏兄弟争执时,他们都只会作壁上观,不发一言。温羡大人病的厉害,很少上朝。”

这些大家族,不让他们辅政,他们有怨言。请他们辅政,他们又什么事都不想干。他们只是看重自己的地位,这一点东海王也很清楚。

他反过来安慰潘滔:“你们和代表皇帝的侍中们争执,裴宪。荀藩、王衍不发一言,就算是支持我们了。”

可是这种支持也太弱了,潘滔这么想,可他可不能说。

“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一下?”东海王问潘滔。

潘滔说:“最好的办法是您回京,谁敢跟您争执?”

怀帝一上台,就急着收权,东海王就是不愿和怀帝争执,归政与怀帝,才跑出京师的。大晋风雨飘摇,东海王司马越不愿和怀帝暗斗。就说:“我自己申请出镇,现在又自己回去,这事做不得。”

“还有一个办法,可是见效就慢了。”潘滔见东海王不同意回京,就又说道:“饥民作乱。很多官员逃走,甚至遇害,留下不少空位,派三大家族子弟去填补。到时候,事关子弟生死,他们就不能对朝廷沉默以对了。”

这一招比较阴损,东海王主管天下军事。他的政命大多与军事有关。战事火急,一个政命下发的不及时,大族子弟们就有生命危险,这是赶驴子上架的一招。

另外,东海王堂弟、二弟先后去世,自家人才凋零。也需要再扶持一批骨干了。东海王不想从和他关系疏远的诸王中选,也只有选大族子弟了。

东海王调大族为方镇,首先用的是裴家。因东海王妃出自裴家,裴宪出为豫州刺史,裴盾出为徐州刺史。

而在建业的司马睿的长史裴邵。被调到东海王身边辅佐东海王。这样作为司马睿内史的王导地位上升,成为东晋初“王与马共天下”的主要人物。

东海王还进一步拉拢太尉王衍,希望王衍作他在京中的代言人。

在王衍的推荐下,王澄镇荆州,王敦镇青州。王敦刚到青州,就被召回京城作中书监(温羡病危)。一方面王敦为大晋驸马,地位高,敢担当,敢在怀帝面前支援东海王。另一方面也是为苟晞督青州让位。

这样东海王在两弟去世后,又作了战略调整,以大士族充实其骨干,这是无奈之举。这证明了东海王的同盟比以前弱了很多。因为大士族对他的依靠不像他的弟弟们,大士族在哪儿都能吃得开,就算跑到刘渊那里也能吃得开。

+++++++++++++++++++

当苟晞战败汲桑、石勒的战报,传入并州晋阳时,已是公元307年的九月底。刘琨拿着战报欣喜若狂,对如佳和温峤说:“人皆说,苟晞是大晋的韩信、白起,今天看来果不其然。”

温峤说:“我们来到晋阳也十个月了,如今秋粮已收,天高气爽,正好出战刘渊。”

刘琨说:“刘渊已被孤立,我们可以与其一战。可惜邺城战役打到深秋,朝廷今年已经不愿再征伐了。”

如佳说:“这里还有一封朝廷的公文,琅琊王和王导被派去治理江南。王导提出‘镇之以静’的政策。他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针稳固政局,安抚百姓。我们应该学习他。”

如佳真情的望着刘琨说:“将军回想一下, 我们刚到并州时的场景,民不聊生,匪患四起。现今民众的生计稍好一些,就又要打仗吗?中原的天灾,其实都是人祸。八王之乱导致人民无法耕农,才有此乱。”

“中原的饥民作乱还没有完,今年又是从青黄不接的三月打到秋收的九月,农耕生产恐很受影响。明年青黄不接恐还要出乱子。”

刘琨被如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动,对如佳说:“孔子说,对于民众必先富之,然后教之。晋阳民众刚刚安定,我不会破坏这种得来不易的局面,你可以展示你的理民措施。”

如佳很欣慰。

刘琨又看向温峤:“但是没有军备是不行的,我的方略是安定晋阳,南抗刘渊。现在的重点不是打


状态提示:第五章 公元307年 竹书纪年 10--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