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
一段段的信息,在常乐的脑中流过。
从字面上来看,“雷声”只是一种发声方法,但是在信息中,却要常乐把它当做身法来看待。
传统理论认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合一才是真正的拳术,才能体现真正的“雷声”,那就要做到“内外三合”。
其实“内外三合”与“六艺”完全是一回事,六艺合一就能够做到处处合法不失中正。
而所谓的“内外三合”与“内外五行”也是相对应的,外形在动,内脏也在动,精神意念也同时在动。
“雷声”则是由外形的动和内脏的动相合而发出。
所谓“肺动震雷声”,所以绝不能把雷声只当做发声方法来看待。
“雷声”要在身体抱合之后才能发出,肢体外形达不到相合相随,更无法谈及“雷声”。
而且因为功力深浅各不相同,随着功力的不断加深,雷声发出更是惊天动地。
常乐的兴趣,是彻底的被这雷声给调动起来了。
信息中说,这“雷声”也不是单纯地依靠口腔和嗓子进行局部发声,发声时不是将气全力由口腔向外喷吐,而是在虎抱头的领劲中沉气发声。
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发声时不能将声音延长,应与发力技术一样,一发即止,突发突止,短促惊怪。
要产生大的破坏力,就要求速度力量,只有力量而缺乏速度的攻击,产生的只是一个推力,能使敌人产生较大的位置移动,而对其身体的破坏力不算很大。
若以同样的力,却在提高了速度的情况下击打到了对方的话,可能对方不会产生大的位置移动,但他受到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
发声方法与发力方法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发声时口鼻应感觉不到,有大量的气流通过才是正确的。
常乐先吸气蓄力,由束身猛然全身展放,闭口齿齐四梢,使发欲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金,舌欲催齿,声发而手落,心意狠毒,身体各处相合相随。
重要的是以心意作指导,以心意去体会,发音多发“噫”音,也有对应五行、五脏、五官的五音发声,分别是哟、喙、噫,喝、哈。
又分别向五个方位发力,前、后、左右、上、下。
其中哟发向前,金肺动,肺动震雷声。
暖发左右,木肝动,肝动如飞箭。
噫发向后,水肾动,肾动快如风。
喝发向上,心火动,心动勇力生。
哈发向下,土脾动,脾动大力攻。
有了雷声,就可以练虎抱头了,虎抱头也是身法,而不只是“以手抱头”“以肘护头”或“单双手护头”的简单外形上。
所谓“人根在上,树根在下。”
“头为诸阳之首,周身之主。”
虎抱头的劲意就是头领之劲,领动全身大小关节、肌肉和神经,使全身上下形成合力,以达到劲整力沉的发力效果。
头领之劲在外形上就是头顶竖项、含胸拔背,与沉肩肘坠,气沉丹田又形成了身体上下的对争劲,使劲力在阴阳矛盾中产生。
其在技击用法上也不局限于头打、肘打等等打法,只要内外相合,随意发一把劲,都可称为虎抱头。
常乐移动一脚向前,以头领身,以身带步,左脚向前踩进一步,右脚随跟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势,以保持重心的稳固,同时双手从上向下捉按,落于档部。
常乐左势练完,继续换右势,右脚过左脚向前踩进一步,继续练习。
头领身向前的劲,是此势最主要的劲意,但还须体会后脚的蹬劲,不要做成提起腿来向前迈步,因为这是不需要练习的生活常态。拳的移动都是整体位移,应该在“领劲”与“催劲”上去体会。
领就是以头领身,将身体脊椎骨节上下拉开,催就是根节催动梢节,以加快运动速度,增强打击力度。
后腿蹬地催动身体移动,身体有意识地又催动手臂,连舌头都要与整体发力密切配合,即所谓的“舌欲催齿”。
常乐头领时吸气,落步下踩时呼气,他忽地坐下双腿稍分,身体向左旋转,右手拧转至左耳际,以手心护耳,左手护于右手腕部。
紧接着,他以头领身,向上长身,有起立之意。
然后他又将身体向右旋转,左手拧转至右耳际,以手心护耳,右手护于左手腕部,接着以头领身,向上长身,有起立之意,同时双手由上向下捉按。
此法虽主练头领身之劲,双手下落有捉按之意,但要注意手臂的放松,也可手臂先不用力,主要体会头领身的劲,手臂自然也会产生捉按之劲。
常乐面前仿佛又出现了一个敌人,他不由自主的动作起来。
敌人以拳击向常乐面部,常乐以手外拨下压,同时脚下向前踩进一步,手臂弯曲肘关节,以肘部发力崩打敌人胸腹部。
敌人继续以拳击向常乐面部,常乐以手向右侧划圆拨压捋带,同时脚下向前踩进,以肩发力击打敌人胸腹部。
常乐向里拨敌手臂,与脚的移动同时进行,重点是为了缩短与敌人的距离,提高打击的速度力量。
而肩部膀部的发力,则要做到贴身靠打,扑身人怀要突然,猛然扑身人怀,往往会造成敌人的恐慌和下盘的虚浮,遭到打击后,很容易失去重心。
而信息中的龙身,其实是一种腰部的锻炼方法,锻炼中常常屈折身体来进行锻炼。
传说中的龙,有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