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

李书实最近的心情相当不错,这不仅仅是因为初平三年的春天风调雨顺眼瞅着应该是个好年景,更重要的是某只已经神隐了许久的美女终于归来,并将带回来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种子和块茎赶在春播结束前撒入土地中,让人对几月后的收获期有了更多的期盼。

虽说高产作物什么的都是靠肥料堆出来的,毕竟高产也需要遵守质量守恒,那些多出来的产量不可能凭空出现,所以说如果种植高产作物却不能保证肥料的供给,那么结果只能是数年以后土壤中的肥力被彻底榨干,变成根本无法种植的荒漠。

这样看起来高产作物的出现似乎也只能小规模种植,而无法大面积推广。

不过不得不说并州加上河东地区的确是个宝藏多多的地方。

肥料中最为主要的元素便是氮磷钾这三样。其中钾元素和氮元素可以从河东地区收集,而磷矿石则可以从雁门地区进行开采获得。或许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或许无法让高产作物遍及并朔地区的每一个角落,但对百姓而言这已经是堪称天赐的“祥瑞”。

“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

《天工开物》这本书所描绘的一切固然不是这个时代,而是千余年后历经变迁的容貌,李书实对这样的书籍也不过是泛泛读过,久仰大名而已。可作为一位曾经向往成为战争贩子的中二少年,至少他还记得里面的曾经说过,在四川、山西和山东出产的硝石很有名气。

反正将大概的东西交给专业人士,自然就会有一群人为你跑断腿,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太人道,不过对于那些手下们而言这也不是第一次,自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反正最后总会让大家得到不少惊喜。

磷矿的问题也是如此,固然山西比起西南的云贵和荆襄储量和质量都无法相比。可怎么说这玩意全国几乎到处都有分布,挖出来小范围使用大概应该是可以满足需求了。

至于这些矿石和提炼出来的硝石如何让它们变成可以使用的肥料……

抱歉,大汉每一个县都有专门因为善于种田而提拔起的官吏,将这些人汇聚起来想必应该是可以捣鼓出点东西的。毕竟你要相信人民的智慧嘛~

反正李书实表示自己这是依靠群众,信任群众,是很高级的执政理念,绝对不是趁机偷懒。

嗯,毕竟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他来处理啊。

有看官问有什么大事能让李书实不去关注国之根本的农业呢?

这答案自然是被刘表撵出南阳的袁术。终于在豫州休整完毕,举兵北上兖州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引子罢了,真正让李书实感兴趣的,是来自南阳的一封来信。

这是驻扎在武关的西凉军集团核心成员张济通过其侄子张绣转给自己的一封信,信中的内容不多,除了提及了如今长安日渐糜烂的形式之外,最为重要的便是张济在心中提到其对掌控长安城的李傕、郭汜二人日渐不满,有从西凉军独立的打算,故此希望能够从李书实这里借得兵马粮草之助。供其得到南阳一郡,权作栖身之地。

这封信立刻引起了李书实的兴趣。

那可是南阳盆地啊,虽然从黄巾起义一直到现在才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经历了黄巾军、“青天高三尺”李书实、孙坚、袁术、刘表加西凉军的轮番袭扰搜刮,可是那里作为天下往来的要冲之地还拥有着丰沛的水系和较为肥沃的土壤,从来不会有人忽视那里成长的潜力。

而且,随着从西凉逃到并朔的流民越来越多,哪怕一向来者不拒的李书实现如今都感觉有些难以承受,十万人撒在并朔的大地上或许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但数十万人呢?数十万户呢?

扩张,不但要扩张。而且扩张的区域还要能安置这么多的民众。

放眼四望,却唯有南方是最为合适的。

那里不但有李书实垂涎的南阳盆地,更有被八关所封锁的天下中心——汉都洛阳。

洛阳这个地名在李书实的观念中地位一直有些别扭。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与公认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比起来也毫不逊色——东西周分别在这两地修建过都城。东西汉在分别在这里安家落户,就连盛唐也是一个做国都,一个做陪都。

甚至比起地处西北的西安,位于古中国政治版图中央的洛阳有着更多的优势。

但是,不论是五行中还是现实里,中央这块地方都注定是战乱之地。欧洲的十字路口德意志要么是一盘散沙。要么就必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纵然英杰辈出也架不住四周的群狼,而洛阳则更是一次又一次的毁于战火,重建,摧毁,重建的轮回着,最终将原本的地位让给了距离其不远的汴梁城,然后因为各种天灾最终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甚至还不如屹立千年的西安,至少还拥有着西北门户的位置。在新时代即将来临的时候,承载了新的责任和希望。

所以对于一个现代的灵魂,洛阳在其印象里不过是一个生产牡丹的地方,而除此之外……抱歉,李书实对这座古都实在是缺乏什么概念性的印象,更别提对其有着深入的了解。

可是在这个时代,洛阳带给李书实的却是最深的震撼——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是对这座城市的回忆,更是对这座城市曾经创造出的那无比的辉煌。


状态提示:17.洛阳怀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