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小人物的英杰传>10.这是轴心郡与协约郡的战争(一)

王匡败了,败得非常快也非常惨。

面对李傕、郭汜和张济所率领的大军,王匡能够勉强逃离已经算得上相当的幸运了,那个张济军中的大汉给予他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手下头号大将方悦与之交战没超过五合便被打的虎口迸裂,滚落马下。要不是方悦的亲卫誓死保护,只怕就会当场殒命。

至于那护卫王匡逃走的亲族将领王德,则被李傕领兵团团围住,眼见主公已经脱离,选择了最为悲壮的玉石俱焚的打法。可惜怎奈何身边的亲卫全部战死,被动用合力的李傕秒杀。

而原本率兵进攻孟津关的韩浩,一听到董卓从小平津关渡河的消息就知道大事不妙,只是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董卓军的行动速度远超他的想象,还没等他告急的信使到达王匡的大营,那边董卓军已经开始动手了。

韩浩原本打算尾随董卓军身后,一来一旦王匡战败可以做一下接应,二来如果王匡能守得住(虽然韩浩自己觉得可能性太低),那么他可以领兵在后方对董卓军形成夹击之势。

只不过他虽然成功接应了仓皇逃窜的王匡,但是所带去的数千人马却大部分成了那扔向野狗的肉包子,真真是回不了家了。同时也标志着河内郡最后一支可战之兵就此消失。

董卓只不过是用了虚张声势以及声东击西两计便将实力在诸侯中也能排在中游偏上的王匡军彻底抹平,这对董卓军而言无疑是一件很提士气的事情。

不过,当董卓接到李傕等人报捷的传令使的时候却并没有露出多少欣喜的神色,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知晓此事便让传令兵退下。如果帐内诸将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此时董卓的眼中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有的,只是平静以及埋藏在平静之下的几丝不易察觉的异样的情感。只可惜董卓在西凉军中的声望实在太过盛隆,没有人愿意去冒犯他的威严。

王匡惨败的消息很快便随着四散的溃兵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遍大汉朝的大江南北。普通百姓官兵乃至于某些更加擅长行政的诸侯对于董卓军所展现出的战斗力暗自咂舌,对于董卓军的凶残更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以至于一时之间是有不少地方的士兵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

不过,在颇知兵事的专业人员的眼里,这场战争的技术含量远没有其表面上显示的那么高了。

董卓手中的可战之兵足有二十万之多,就算扣除防卫四方以及牛辅清剿白波贼所需的兵力,董卓手里依然拥有将近15万的调动能力。毕竟西北的韩遂与董卓达成了和解,南方的益州的刘焉只要紧守关隘就进不了关中,关东的诸侯又都处于准备阶段,所以董卓的防守压力真的很轻。这就是他手头的兵力如此富余的缘故。

反观王匡,以区区河内郡一地,虽然可以凭借其人口优势招募大量士兵,但是一来王匡没有那么丰厚的家底,二来就算招募了过来也都是一群新兵蛋子,除了送死和造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外就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反而有可能在战事不利的时候率先崩盘。

所以,王匡即使吸纳了部分从西北撤回的老兵以及从老家泰山招募了不少泰山强弩,总兵力也不超过三万。比起董卓军的那十余万可用之兵,王匡的家底就更显得单薄了。

当然,这还是在没有计算双方士兵的单兵战斗力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结论。

虽然河内与河南之间隔了一道黄河天险,理论上可以让守方发挥出以一当十的作用,可是当攻防的士兵多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原本的优势反而成为让人崩溃的劣势。

董卓军人多啊,太多了,随随便便扔出几万人当诱饵王匡都得乖乖上钩,否则那香喷喷的鱼饵转眼之间就会变成凶残无比的利刃,不捅几个窟窿那是不会罢休的。更何况如今董卓更是舍得下血本,把自己给抬了出来,王匡除了乖乖上钩之外真就没啥别的路可以选择。

当然,最重要的是现在虽然天气转暖,原本冰封的黄河开始解冻。即使无法跑马,但是对于普通的士兵而言只有不在上面一起踢正步,那么冰面开始足以承受得住的。这也是为什么李傕等人的部队通过黄河的速度如此之快的最大原因。

这样的黄河可以说将王匡原本掌握的地利优势削弱到了最低限度。而这些劣势叠加在一起,只要董卓不是蠢笨如猪,只知道猪突猛进,那么想要输掉还真是不容易。

不过,这一战透露出的东西同样不少,不过因为角度的不同,所以各自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一句话:牺牲了王匡这个小我,成就了很多人的大你。

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王匡用自己的失败向天下诸侯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如果想要打败董卓,那么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否则就只有被董卓各个击破一个下场。

既然诸侯要联合,那么董卓会用怎样的手段去应对呢?

“河东太守和河内太守,董仲颖的手笔倒也不小啊。只不过诸位觉得他这是安的什么心?”

从雁门的阴馆回到晋阳城的李书实立刻便召唤手下到他的州牧府开会。因为之前已经商定好了立场的缘故,此次会议雁门太守郭缊以及上党太守张扬并没有出席,依然在他们所管理的地方处理公务。春节过后随着土壤解冻,新一年的耕作季即将开始,相应的工作可不少,如果不用心努力的话就很容易酿成民乱。即


状态提示:10.这是轴心郡与协约郡的战争(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