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小人物的英杰传>2.大战之前让我们来盘点盘点吧

经过多年的锻炼,并州军的参谋部除了在信息获取能力上还远远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比之外,在情报收集和分析,还有战术制定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样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因为李书实做出了什么跨时代的指点,而是在李书实一次次布置任务的锻炼下,和一次次或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中逐渐总结的结果。

永远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时代人的智慧,因为他们唯一欠缺的只有眼界上的差别和知识上的积累,只要在这方面有所弥补,他们就能跨越时代达到原本完全达不到的高度。

当然,这并非是否认李书实的作用,毕竟很多时候时代的进步固然靠着的是普遍的积累,但普遍积累的意义只是为了更好的酝酿出天才闪动的智慧火花,如果没有智慧火花的出现从而引发质的变化,量的积累再如何多也只是量的积累,甚至会造成过剩。

而最糟糕的结果,大概就是会引发更加可怕的固步自封吧。

索性现在的并州军并不需要担心这些事情。

审配被李书实调到了安定做太守,或许对于审配而言远离繁华的邺城跑到了西凉边陲,纵然距离三辅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但想来心理落差终归应该还是有的。

不过当李书实在晋阳看到他的时候,这个刚刚晋级成为50后,在这个时代可以算作是老人家的男人却并没有什么怨言,看起来反而像是松了口气的模样。

或许他的内心也在纠结吧。

就好像当初的程昱,虽然是被李书实使用了很糟糕的手段挟持到身边,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李书实给予了程昱很大的空间让他尽情施展他的才华,以致于有些时候程昱不得不主动向李书实提出来分权的问题,因为这位被李书实“折磨”的满鬓斑白,即将奔五成功的程昱可不想来个事业未尽,半道崩殂什么的,虽然以他的级别,怎么也够不上崩这个字。

所以久而久之,最初相识的那段经历也从原本的耿耿于怀,到现在变成了偶尔间的笑谈,或许未来的史书上还会作为一则轶事,在某些野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审配的名声很响,曾经在已故太尉陈球做廷尉的时候当过故吏,是冀州有名的刚正之士。可也正因为这样的性格,让他在韩馥主政冀州的时候并没能得到重用。

审配原本是打算投奔世族的太阳、未来和明天的袁绍,只可惜因为李书实和某个熟知魏郡人物的谋士的合谋,最终不得不留在了魏郡——恐怕时时的审配,心中充满了对李书实的怨恨。

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李书实对魏郡的事情固然有蓄意的放纵,但对于审配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任,只不过理念上的冲突终究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审配会后悔么?

肯定不会,因为那些家族都是一同生活在魏郡的乡党,彼此间的关系本就错综复杂。

只不过当他离开那里的时候,当他知道自己即将远赴那片遥远且未知土地的时候,审配却感觉心中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嗯,终于不必再为到底是帮助那些自己熟悉的乡党,还是执行李书实的政策而头疼。也不必为到底应该对那些世家豪强种种近乎于叛逆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如实上报而犹豫。

事实上审配在来到晋阳之前,已经做好了接受极刑的心理准备,毕竟名义上只是邺县一个县的县令,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实际上主管了整个魏郡的一应事务,那么最近魏郡所掀起的叛乱,显然他这个直接责任人绝对脱不了干系。

不过李书实不但没有过多责难于他,反而将他调任到安定并实受了两千石的职位。

这是信任?还是试探?

其实李书实有一点想错了,在这种事情上审配并没有思考那么多,那么复杂。对于现在的他而言,能够跳出那个复杂的旋涡,然后来到一个了无牵挂的地方任凭他施展,让他在乡党情谊和对自己所效命之人的忠义之间不需要再进行来回取舍和选择,这无疑是一种幸运。

安定那地方……正好一直都对那些西凉人耿耿于怀,这一次可不会再坏了我审正南的风骨!

那些乡党会在李书实和袁绍的争斗中迎来怎样的结局,审配不打算再去考虑,或者说比起考虑那些已经令他纠结了这么久的家伙,如今的他更希望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人做事。

至少这样,才像是一个知天命的人应该会做的事情。

相比于审配抛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心态,被顶替了的樊稠的心情可没那么美好。

事实上这两年这位西凉军的先锋猛将过得很是憋屈。

事实上这种事情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固然让武将出任太守这样需要内政能力,至少也需要协调组织能力的工作似乎有些困难,但东汉是个甚至比宋朝更加强悍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能够脱颖而出的优秀将军基本上人人至少都会去修习哪怕是一门经学。

这既是日常交往所必备的能力,同样也是这个朝代从开国起便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毕竟不论是开过的皇帝还是手下的功臣大将竟然大半都是儒生什么的,别的朝代完全就是拍马也赶不上的吧,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王莽的改革完全是激起了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在内几乎全国上上下下所有势力的反对,所以才会留下“诸朝皆国弱而亡,独汉强而亡”的悲歌。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而论,就好有有人生来就不擅会一门手艺并


状态提示:2.大战之前让我们来盘点盘点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