谊的老将军。

说是有同乡之谊,不过是公孙度的自称罢了,虽然出生在辽东,但公孙度很小的年纪便跟随父亲到玄菟郡定居,也是在那里成为了郡吏,并在玄菟郡太守公孙琙的资助下娶妻并被举为“有道”,也就是有德行之人步入仕途,可以说公孙度完全扎根于玄菟郡,就好像韩遂一般。

李书实虽然在士林中没什么名气,但身为牧守一方的州牧却也可以算得上是当朝重臣。更何况李书实的背后还有当时担任朔州牧的卢植,那可是士林当中也算得上响当当的人物,只要能够让李书实将他举荐给卢植,并获得卢植的推荐。则戍守辽东之事便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以卢植的声望和李书实加上卢植所拥有的实力,区区戍守辽东的机会,董卓绝对不会为难这两位好歹也算是在政治上上对他予以某种程度上支持的朝中重臣。

而事实上,完全不需要卢植出马,一个李书实便已经将这一切轻松搞定。

反正对于李书实而言。虽然公孙度算不得什么太过出名的人物,但好歹能够在辽东割据三代五十余年,显然还是很有一些本事的,至少不论是北方的高句丽和扶余,还是西北的鲜卑,又或者是西方的乌丸人,都没能让这个割据政权垮掉,反而活得很挺滋润。

估计若不是碰到了某位气运逆天的死蚂蚁,或许这个政权还能继续延续相当的一段时间。

总而言之,按照汉代的传统而言。李书实与公孙度之间,也算是有了举荐之谊,有了那么一点点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在诸侯争霸的面前就宛若轻薄的纸张,一捅就破。

久而久之,不论是并州的李书实,亦或是辽东的公孙度,大概都已经将此事抛在了脑后,成为他们人生之中完全先不起来任何涟漪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虽然说公孙度是野心家,是分裂分子,是割据诸侯。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公孙度家境不好,出身玄菟小吏,更是要靠玄菟太守公孙琙因为其与自己早夭的孩子同岁而产生的同情才能获得举荐和游学的机会,到了现在又必须靠李书实这样一个在大多数士人眼中虽然是重臣但却更是“佞臣”的家伙才能得到辽东太守的职位。可想而知,他回到辽东的时候到底受到了怎样的歧视。

而这其中的代表,便是时任襄平令的出身辽东属国的公孙昭,竟然以区区伍长的身份征辟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这样的行为当真是轻视和打脸的很。

面对这种情况,公孙度的选择与李书实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或者说和三国中很多枭雄人物的选择毫无二致,那便是举起屠刀令治下人头滚滚,一朝荡平那些强力的地方豪强,接下来不论是颁布法令还是安排政事就都变得轻松且畅通起来。

当然,董卓和孙策也都是这样的政策,只不过与公孙度所获得的效果却似乎完全不同。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董卓自不必说,他的出身决定了全天下的士族除了少数没有太多野心的存在之外但凡有一点点仕途上的野心都会对其的存在感到不满。

毕竟士族与宦官斗争了那么多年,流血牺牲了那么多年,竟然却被一个地位低下的军阀头子窃取了胜利果实,而且还在他们的头上作威作福,当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至于孙策,只能说此人性格过于刚硬,当真是有孙坚的遗风,而且对于自己的武艺过于自信到了自负的程度,结果和他父亲又是相似的很,可以说近乎重复了其父亲的功过得失。

当然了,孙策的死在时间上多少有那么一点蹊跷,所以我们也有权利怀疑这背后是否还有一些其他人的影子,毕竟当时曹操面对袁绍的压力已经很严重了,实在是经不起背后再窜出来一只猛虎,就算仅仅只是在边境的地方卖个萌都能让人心生不安牵扯本就不足的兵力。

反观公孙度,杀了那些为非作歹的豪强,固然得罪了很多人,但由于辽东孤悬海外,再加上公孙度小吏出身手腕了得,就好似单骑入荆州的刘景升一般,很快便稳定了这辽东的局势。

辽东的内部的问题解决了,可周边的问题却似乎比内部更加令人感到棘手。

就像之前说的,不但辽东的四周有乌丸、鲜卑、高句丽、扶余、沃沮、会貊等诸多异族,内部还有盘踞在边境富山地区彪悍的边民。

而这其中,最先对公孙度治下辽东下手的,便是这一直对大汉觊觎已久且不断蚕食的高句丽之王伯固。

说起来这位伯固的一生也是有够跌宕起伏——曾经杀过乐浪郡南方带方县的县令,掠走过乐浪郡太守的妻儿,其余烧杀抢掠的事情更是不知道做了多少,结果终于引起了洛阳朝廷的不满。被玄菟郡太守耿临带着人好一顿胖揍,死了数百人,不得不归属辽东,可以说老实不少。

之后又请求归附玄菟郡。大概是觉得辽东太强啃不动,还是蚕食玄菟郡比较稳妥。

不过总的来说,一场战损数百人的战斗大概是让高句丽伤到了元气,以致于之后的十数年间这位伯固一直没有什么多大动作,小打小闹这种事情对于边民是种折磨。但是对于中央政权而言,这点损失实在是九牛一毛完全不屑一顾。

知道公孙度来到了这辽东郡,然后屠刀举起人头滚滚。

也不知道是因为那些被诛杀的豪强余孽跑到了伯固那里要求做带路党,还是觉得杀了这无数郡内豪强后辽


状态提示:8.北方狼祸--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