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小人物的英杰传>7.北方有高士,绝世而独立
唯一的老师。

其实原本私塾还可以有更多的老师。假如他不是将定居的地方选择在这里的话。

不管是拥有前瞻性也好,还是仅仅只作为无奈之举也罢,总而言之,因为那场极具破坏性的黄巾之乱,来到辽东的世家豪强子弟着实不说,就算是寒门当中的优秀人物也有很多,作为扎根于此且破有野心的公孙氏自然不会放过邀请他们的机会——就算向中原扩张的双手一只被公孙瓒所阻挡,另一只被袁谭所击退,但在辽东一地做一届土皇帝还是没问题的。

至少扶余和高句丽什么的完全不是公孙氏的对手。

不过公孙氏在青州的据点被袁谭攻破,所有的势力都被袁谭驱逐过海。那位被公孙度引为左膀右臂的营州刺史柳毅只怕也实在算不得什么哪怕仅仅只是二流人物。

也正因为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想要做“辽东王”的公孙度积极征辟那些从中原而来的士子,希望他们能够出仕于辽东公孙氏,为他的王霸事业添砖加瓦。

虽然客居他乡。但区区边鄙之地的割据势力怎么能入得了那些目光远大的士人眼光,他们来到边地仅仅只是为了躲避战乱,只要中原局面稳定,他们便会回到家乡。

也正是这个缘故,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在襄平居住,反而来到了南方的沓氏、平郭一带。

只有他。好像对于回归故乡的意愿并不强烈,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还是更愿意相信这是源自于公孙氏对他的禁锢,并不愿因让他这样优秀的人才离开而采取了一些卑劣的手段。

不论实情如何,与绝大多数生活在辽东郡南方的北渡士族不同的是,他定居的地方位于辽东郡的北方,距离辽东的治所襄平也算不得遥远,在一个公孙氏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在他的私塾中,那些适龄的孩子可以得到免费学习的机会,就算是那些大人,只要愿意也可以随时在一旁站着旁听,若是有悟性有智慧的大人,也可以与孩子们一同学习。

等到了闲暇的时候,他也会在空旷的地方摆下大讲堂,为村民讲述圣贤之道。

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那更像是他对于人生的一些体悟。不奢求人人都如他这般安贫乐道,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一种行为准则,已经演化为了这片聚落整体遵守的行为规范。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山谷间本没有村落,聚集在这里的人多了,在规范之下变成了新的村落。

在这个村落里最为显眼的,便是村东头。那里有一座很大的祠堂,平日里会被用来当做他教授学生的场地,而在重要的时候,这里会被当做是举行各种祭典的场所。

渐渐的,村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近乎每天都能够准时响起的读书声,也渐渐习惯了时不时便来到这里,或许是看一看身为老师的他那从容淡雅的身姿,或者是听一听他讲授的那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又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多学习几个字还在田间休息的时候向邻人炫耀。

为了能够让自家的孩子不要耽误了他讲课,很多孩子天还没亮就要从附近的村子走上十几里的山路来到这里,那些村子同样是在他定居这里之后兴起的,就好像众星拱卫一样围绕在他所在的这个村子周围,不一定完全遵守着他定下的行为规范,但村民之间却也颇为和睦。

那都是他日积月累言传身教的功劳。

当然,也是村民们对他们敬仰的尊敬之人的一种自发的保护。

可以确信无疑的说,他便是这里方圆数十里内十余个村落数万口人当之无愧的领袖。

看起来就好像自成王国,却无人敢侵犯这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好了,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了。”

通常学习的时间只有半天,下午的时间孩子们还需要回去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大孩子们甚至已经提起了弓箭,跟随父亲或者叔叔辈的长辈们进山狩猎,又或者去山林间采集一些珍贵的药材或者山珍,这些东西有的将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而大多数的产出则会被送往辽东地区最为繁华的襄平城内,然后换回让他们继续生存下去的必须物资。

而他,则会在利用这个时间管理一下他开辟的田地,或者会见一下他的那些依然滞留北方的好友们。

当然,如今他侍弄田地已经变为了一种清闲的乐趣,淳朴的村民不知道应该如何报答这位不但为他们提供了一块世外桃源一般的居住地,而且还带给他们的下一代一个改变命运机会的男人,偏偏送给这个男人的乡土特产也好,金银财帛也罢,前者偶尔还会收下一点点不那么贵重的菜蔬或者腊肉作为学习的资费,后者则完全原封不动退回给了村民们。

于是帮助这位值得尊敬的老师管理他的土地便成为了村民们自发的一种行为。

朴实的村民这种自发性质的感谢行动这几年间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他总是告诉村民们他完全不需要这样的帮助,他开出的地并不多,足够养活他自己,他并不是那种贪得无厌的人,所以也不需要他人帮助,就算偶尔需要辛苦劳作一番,但他也觉得只有那样品尝丰收果实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满足和快乐。

可惜面对这些热情的村民,就算他也不得不接


状态提示:7.北方有高士,绝世而独立--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