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都市现代>相宝>第533章 戴逵佛像

从傲娇无理,再到娇媚诱惑,到端庄沉稳,最后还玩起一把商场精英,这女人,在短短十分钟内,不停的切换着自己形象,还不生硬。

在卢灿与那女子说话的空档,华克倖还是以二十元的价格,拿下这方乾隆青花大盘,他看出来,卢灿挺喜欢这件器物。

东西入手是好事,可是这边是没法看货了。隔壁几个摊位,看卢灿和华克倖俩人,如同看见肥羊。

两人抽身往回走,带着丁一忠和阿木,借着夜色,绕到黑市的最远点。

最远点,自然是最偏僻的,最偏僻的角落,生意无疑是最差的。

卢灿正准备从这里再度进入黑市区域,眼角瞥见距离黑市足有十米远的地方,一盏昏黄的马灯杵在那里,旁边放着一只竹篮子,马灯昏暗,看不清里面东西。不过,那摊主很奇怪,竟然是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大约十二三岁,靠在他身边的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

这么小就出来做黑市生意?

自己走第一圈时,并没有看见他们,估计是刚来的。

两个孩子在这冷夜的寒风中,哆哆嗦嗦的模样,让卢灿心底有些发酸。

也不知他们父母怎么狠下心的?

“走,去看看。”卢灿指指,对华克倖说道。如果这两个孩子售卖的东西是真品,即便价值低一些,卢灿也不介意收上来。

华克倖自然没意见。

那男孩见有人过来,立即摇醒昏昏欲睡的妹妹,整个人跪坐起来,将面前的提篮往卢灿这边推了推,又担心看不清,将马灯提起来,照向竹筐中的物件。

卢灿心底叹了口气,难怪这两个孩子被挤出圈子。

竹筐中只有一件物品,一件非常破旧的木佛雕像,即便灯光昏暗,卢灿依旧能看到,这件木雕上两道筷子粗细的裂纹。

东西是老东西,可是……这种木雕佛像,真心不值钱。

卢灿站起身来,准备离开,那七八岁的小女孩,被哥哥摇醒后见到客人,原本一脸欢欣,可见到卢灿两人转身要走,小嘴咧了咧,眼眶中晶莹闪动,怕是真要哭出来。

难得来客人仔细看,那男孩不死心,又将竹筐往卢灿这边推推,“您看看……您上手看看……听我母亲说,这东西很老的,说是什么东晋戴家样的。要不是我妈妈病了,她都不打算卖的。”

嗯?戴家样?

卢灿一颤,好奇的看看这男孩子。

这是一个很生僻的名词,普通的古董藏家,还真不懂这个词代表着什么。

戴家样,指的是东晋著名美术家、画家、雕塑家戴逵所雕塑的佛像。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县(今皖北濉溪)人,居会稽剡县(今江浙绍兴嵊州市)。他是顾恺之时代另一有名画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长期住在会稽一带。

这人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传奇,

他少年时画的《南都赋》,使他的先生范宣(当时有名的学者)改变了绘画无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艺,绘画而外,又善于弹琴,更以擅长雕刻及铸造佛像而知名。

同时他还是有名的文学大家,其存世的文集有《戴逵集》九卷。

更让他令名远扬的是,他终身不士。

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有名的书法大家)带着当时东晋皇帝的旨意征辟他,为了预防戴逵躲避,特意在雪夜去他家堵门拜访,结果被戴逵翻墙逃走,不愿出仕。

此人,可谓东晋隐士之风的代表人物。

当然,他的最大成就还是在美术方面。

他是中国式佛像的首创人物,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迥异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中国佛像,都是继承了他的血统。

在东晋之前,佛教传入中国,其佛像都是以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印度佛教的造型,其特点是“深眼窝、坦襟、赤膊”,一幅很突出的外国人模样。正是戴逵大师,他结合中国人的特点,在佛像创作的过程中,融入很多中原元素,使佛像更具中原特征。

从此之后,佛教才真正在中原兴盛。

他所制作的佛像,成为禅林佛像制造的“样板”,因此,也就有了“戴家样”的美誉。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竟然知道“戴家样”,卢灿如何不惊?

卢灿重新蹲下身子,对这男孩笑笑,“我上手看看,可以吗?”

那男孩忙不迭的点头。

这是一尊迦坐无量寿佛像,材质为很普通的松木,佛像含莲台高约三十公分,两条筷子粗的裂纹,从莲台一直延伸到佛像的腹部,此外,手臂、肩膀等处,有几道小裂纹。

东晋戴逵的佛像,好鉴定吗?

卢灿还真的知道,而且上辈子还见过不止一次——戴逵在金陵瓦官寺作的五躯佛像一只存在,保存的还不错,虽然修葺过几次,但整体风格一只没变。

卢灿曾经看过不止一次。

顺便说一句,金陵瓦官寺作的五躯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锡兰岛)的玉像,共称“瓦官寺三绝”。

戴逵所制作的佛像,是典型的“秀骨清像”型,线条柔和,神情逼真,但又因为是始创,不可避免的还夹有一定的“印度佛像”特性——高鼻梁、深眼窝、浓眉。

卢灿看了两遍,越来越觉得像是真的戴家样。

忽然想起那男孩提到的另一句话,他问道,“能告诉我,你母亲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她是怎么鉴定这尊佛像是戴家样?”


状态提示:第533章 戴逵佛像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