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帝国的黎明>章 74 长戟三十万-4
民夫在簿册上也算厢军,但既未经行列训练,也没有铠甲兵器,专门挑担推车。军兵只需携带火铳枪和必备弹药,行军的速度也相应增快。

“纵使一天行军六十里,赶到汴梁也要到两个月后了,不知那时候辽军退兵没有?”陈东看着士气高昂的横海军诸将,暗暗想道,“就算辽军退兵,河北的王彦廉颇老矣,我定要向官家、向朝廷大力举荐岳鹏举。”

.........

汴梁城门内,五百殿前司控鹤军护卫着御史中丞秦桧前往大名府宣旨,却被堵在城北封丘门。虽然禁军上前驱赶疏通,但上百辆满载大车横七竖八地挤在路上,一时间也让不开道路。李若虚骑了一匹马,在使者的属官中间倒也显得器宇轩昂,见此情景,不禁皱起眉头,低声问道:“前面的不知是哪家府上?”

“是蔡相公府的家人。”军校答道。蔡京虽然告老还乡,但在普通百姓眼中,仍是权势通天的三朝老臣,他虽然隐居在杭州,但在汴梁还有众多产业和家人。辽军入寇河北,还未过河,汴梁城中权贵家眷和富商便纷纷离开避祸,市面也冷清了不少,蔡京的家人也南迁避祸,一副大难临头的景象。

李若虚暗想道:“这些杞人忧天之辈,我朝在河北尚有兵马十余万,京师有禁军二十余万,西京行营、东南行营,乃至天下兵马都日夜不停地赴援过来。辽军不过河便罢,一旦过河,便叫他来得去不得。为我大宋百姓偿命!”这时禁军已经把城门疏通,队伍缓缓前行,李若虚长长吸了口气,轻提马缰,跟着使者车驾出了封丘门。

阳光透过竹帘的缝隙照进车厢,秦桧脸色阴晴不定。“大难临头鼠先逃么?”他嘴角浮起一丝嘲讽的笑意,心中却笼罩一丝阴霾。本朝虽然有更戍之制,但随着各边镇行营越来越自成体系,京师禁军出镇戍边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就算更戍,也都视戍边为苦差,想法设法让枢密院安排去人烟繁盛的州府驻守,顺便做些长途贩运买卖。只看辽军铁骑在河北势如破竹,万一渡河兵临城下,平常只知操练,不习战斗的京师禁军如何抵挡?

使者的车马一路向北,望见了黄河后折向东行,便准备从黎阳津浮桥过河。沿途在河堤上没见几名禁军身影,李若虚觉得奇怪,朝廷已经派了京师禁军十万驻屯在大河南岸,不使辽军渡河。汴梁北面这段河堤,更是重兵防守。他向军校打听,才知巡视河堤乃是苦差,只有极少数禁军在河堤上值哨,军纪好的都在营中呆着,军纪差的游荡到附近州县村子耍钱寻乐,只有发现辽军时才会出营列阵。

黎阳津乃是汴梁北面的门户,此处得天独厚,有大伾、凤凰、紫金三座小山在宽广的河面上一字排开,朝廷以这三座山为桥墩,搭设了浮桥,乃是此时大河南北交通的最重要的通道,也是汴梁北面门户。河南马步军总管张叔夜的大营便设在黎阳津,张叔夜亲率两万兵马在河北桥头扎寨,防范金兵夺桥,一万兵马带着辎重粮草在河南桥头安营。

“如此防范周密,何不将浮桥毁去?”李若虚问道,控鹤军的军校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能回答。这时,另一位随同宣旨的文臣,工部监造官孟元咳嗽了一声,尴尬道:“贤弟,此桥乃南北通衢,乃我曾祖父当初奉旨督造,征发了两岸民夫十五万七千八百,历时半载方才筑成。只怕毁之容易,再建起来就难了。”

作者:不好意思,明天2更。[(m)無彈窗閱讀]-- by:da50s2x|15582|1860445 -->


状态提示:章 74 长戟三十万-4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