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重生之飞将之子>第二百八十九章:孙权之略

建安九年的冬天过得很平静,除了青州地界发生了一次小小的冲突之外,全国各地没有发生任何战争。吕霖对此有些不习惯,毕竟荆南刘备、江东孙策和河北曹操,这三个货没有一个安于现状的!就算他们三个不主动冒犯,也应该相互之间搞几场演习活跃活跃气氛,以至于不让这个冬天这么冷清。

没有战争的冲击,各州的事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连并州和凉州的百姓御寒冬衣也提前布置妥当。如此优厚的待遇,不说是在战乱年份,就算是仁宣年间,也是不曾有过的。

在这个冬天,吕霖最大的功劳,就是满足了老妈的愿望为吕家开枝散叶成功。蔡琰如愿以偿地怀上二胎,环儿也因为月前怀上身孕而被正名为妾,吕霖近日将工作重心放在杜秀娘那里,毕竟满足秦朗有个小妹妹的愿望也是重要事情。

为了表达对江东的友善态度,吕霖提前书信吩咐张辽回京过年,合肥城也只留下五千守军,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寿春城依然有大军驻守。为了表示对曹操主动挑衅的不满,吕霖给太史慈又调拨了两万士卒驻扎北海,另在临淄、历城、东阿各驻军两万,相信曹操今年这个年肯定过不开心了!

最无耻的还是贾诩,听闻曹操喜得贵子,便建议吕霖给曹操送一份贺礼,于是吕霖派密使前往邯郸,给曹操送了九锡。曹操自然不会上当,这山芋要是吃下去,肯定能把五脏六腑烫坏掉。但曹操还是没想到,吕霖对舆论把控的非常好,以至于五天之内,全天下都知道曹操秘密置办王公仪仗,恐怕有称王的野心。

曹操也没想到事情发展的这么快,以至于整个邯郸人心惶惶,终于在年关之前,冀州发生了内乱,随即公孙康举兵进攻渔阳。可以肯定的是公孙康打秋风选错了时候,就算冀州再乱,夏侯驻北平的三万青州兵也可以分分钟支援渔阳。曹操这个时候没有任何迟疑,但却有些不解公孙康为何在这个时候胆子大了,与吕霖是否有什么联系,故而并没有命令夏侯将公孙康除尽,而是保持对峙状态,静待下一步变化。

刘备与孙权的关系也在微妙变化,毕竟孙权内心深处还是有些许感激刘备的,倘若孙策不死,这么大的家业怎会由他来继承?然而如今初登大位,为了稳定人心,孙权必然拿出与刘备不死不休的态度。

却也是因为这层矛盾,孙权才抓住机会与吕霖取得联系,也才有了诸葛瑾与顾雍的那次入京事情。用了半年时间,孙权基本抓住了文臣之心,除了张昭、张弘两个家伙,其他已经接纳了孙权的怀抱。唯一另孙权不喜的是,武将这边的渗透没有一点进展。

江东士族被孙策清扫多年,已经如履薄冰,孙权采用怀柔的态度,瞬间化解了不少矛盾,但武将这边工作太难开展!先不说以程普为首的老将派个个都是孙权的叔伯,仅看他们这些年的功勋,也不是孙权能够指派的动的!除此之外,以吴景为首的三弟派,之前都是三弟的支持者,如今没什么歪心思就得烧高香了!最后支持他的新贵派,也不是冲着他的面子,而是大哥生前的知己周瑜说了算,孙权努力了许久,凌操、董袭、蒋钦、潘璋这些人每一个有反应的!

孙权是被周瑜扶立起来的,孙权对周瑜也确实待若兄长,但孙权的内心却有一个疙瘩。原先孙权对周瑜的才华和人品非常钦佩,但坐上主公的位置之后,孙权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三派之中,以周瑜为首的这一队对他政由己出阻碍最大。

程普、黄盖等人虽然有些倚老卖老,但忠心毋庸置疑,吴景等人到底是叔伯,等他们明白三弟终究没有机会,也会切换立场。但周瑜手下的一批将领,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走过来的,之前是大哥和周瑜二人说话管用,如今唯周瑜一人之命是从。

孙权苦心孤诣许久,终于发现了两个埋没的人才,一个叫吕蒙,一个叫周泰。另孙权没想到的是,吕蒙刚被提拔起来,便立即成为了周瑜的粉丝,整天大都督长大都督短的…周泰倒是重情重义,但他最多不过一个将军,难堪大用!

这种局面是很难受的,孙权即便有天大的志向,如今也施展不开,尤其孙策临终前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使得孙权地位更低。故承位之后,孙权一直谨记这句话,内政让张昭与诸葛瑾、步陟等人争论,军事便由周瑜与程普等人讨论…

作为一名年轻的主公,孙权表现得非常好,即便内心再糟糕也没有表现出来过。年关将近,孙权今日是真的高兴,因为诸葛瑾与顾雍带着好消息回来了。一番亲切的慰问之后,诸葛瑾才正式禀报入京的战果。对于扬州牧的虚名,孙权不过莞尔一笑,但诸葛瑾与顾雍口中描述的京都盛况,却让孙权大为震惊!

打仗打的是国力,以如今江东六郡的情况,根本就不配与吕霖较量。但孙权并不气馁,因为他现在压根还没想过与吕霖冲突。江南乃鱼米之乡,适合养兵补民,百姓也需要修养生息。诸葛瑾带回来的消息,正好堵住了周瑜的嘴,但孙权知道,这些个武将肯定都闲不住,于是周瑜决定转移目标,指向南方。

会稽山南,庐陵地区依然豪强出没,平寇也是大事,但孙权抛出这个果子之后,并没有明确表示令何人带兵。如孙权所聊,程普第一个开始挣,凌操与潘璋也争先恐后,挣了大半个时辰还没有结果。孙权满脸为难之色,内心却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九章:孙权之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