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1942风起南洋>第018章 他们的情报很不错

“有些事,我不得不去做。有些事,我们也不得不去做啊!”孙立人走出华夏远征军长官司令部的门口,站定在走廊上,抬头望了望瓢背夜晚灿烂的星空,又望向周围茂盛的林木在灯光照耀下影影绰绰的暗影,并不回头,叹了口气道。

后边跟上来的新三十八师参谋长何均衡倒是听明白了孙立人的话。

刚才就在司令部里,孙立人已经和参谋长杨孔业磨了5个小时,仍没有见到新上任才半个月的远征军司令官罗卓英。是真睡着了,还是避而不见,何均衡也无从猜测。正如杨孔业最后吐露的真心话,这一次救援被困仁安羌的英缅军,派出的那一个团纯粹就是一个应付英美的人情。

那里敌人具体情况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不能只听屡屡坑华夏的英国人的一面之词。能围困住英缅军一师七千余人,日军的兵力肯定不会少。不比200师这样的嫡系精锐师,新38师从一开始就算是杂牌师,派去救援的113团,不过一千来人,跟日本人一个大队的兵力相当。派去能做什么?不就是去当炮灰。

注定失败的任务,带队长官就是个替罪羊。这或许是罗卓英不派孙立人去的原因之一。毕竟孙立人背后还有税警总团的关系,宋子文的面子。

但孙立人坚决要替换副师长齐学启,亲自去带队。

就像他说的其中一条理由一样:“危险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担当时,当主官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亲自赴险,绝不能苟且偷安。”

当然后边还有一句话。作为这支队伍的灵魂人物,孙立人亲自去带队,若是战败,能把队伍完整带回的几率更大一些。别人谁也替代不了他。

何均衡亲眼看过杜聿明和史迪威大吵架后的甩袖而走,也自然明白孙立人后边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缅甸战事从一开始,国内就知道是个大坑。殖民缅甸近百年的英国人的态度最为关键。

之前国内连续6次请求派军队进入缅甸,早设阵地,和英国人共同抵御日本人,可6次都被英国人拒绝了。面对华夏圈当初的宗主,明白华夏对缅甸影响力的英国人对国内的堤防更甚于日本人。

当英国人在东南亚连连败退,不得不在美国压力下允许华夏进入缅甸后,照样在处处挖坑。

英缅军面对日军一触即溃,主动放弃仰光,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有通知华夏。盟军尤其是美国援助华夏的大量物资还堆积在仰光的港口,来不及搬走就全部便宜日本人了。比如,华夏为了开发玉门油田从美国进口的2600多吨石油开采和炼油设备,只抢运到老君庙350来吨,其他都被日本人挪用来开发东南亚油气资源了。

英国人在仰光烧毁了1.5亿加仑的油料,却推脱没有燃油,没法把交通工具借给远征军使用。

远征军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英国人从缅甸向印度运送着一车车多年劫掠的财物,甚至包括那些笨重的家具,而不得不用草鞋丈量陌生的异国土地,步步落在缴获了大量英军车辆,进军神速的日本人后边。

刚刚结束的同古战役,史迪威曾经向杜聿明抱怨过的新22师行军迟缓,贻误战机,一部分就是这个原因。

幸好最后及时赶到,对峙了日军第56师团,使得200师能安全的撤下来。

史迪威一直在抱怨华夏远征军不出力,不肯在同古方向主动进攻,甚至和杜聿明大吵一顿。可没有英国人的重火力配合,美国援助又被英国人扣押,没有及时运到,其他军队受困于交通条件,无法及时赶到,仅仅凭着200师和新22师以及还没有到位的96师如何是已经围拢上来的第55师团、第56师团和第18师团的对手?

不说现在的制空权已经被日本人掌控在手里,单单是火炮,双方就差了好几倍。

现在仁安羌的局势也是如此危急,援军此去同样要面对以少打多的局面。可不去又不合适。

英国人坑远征军,远征军却不能坐视不理。毕竟远征军背后的华夏需要缅甸的运输线。即使仰光被日本人占领了,大量的美援照样可以从印度经过曼德勒密支那等地送往国内。

在缅甸,远征军还不能跟英国人翻脸。更何况,远征军在缅甸的表现,还有大金主美国人在打分。

何均衡记得孙立人曾经说过,远征军表现好坏可是决定着国际援助的多少。

又想保住实力,又想出工不出力的捞好处的国内处事理念在美国人那里是行不通的。美援从来不是大风从天上吹来的。

只有打得好,让美国人看到了值得投资,才会有更多的美援。

这一次救援,或许也是远征军表现自己的一个机会。

“就像那个先锋军的华侨队长说的那样,日本人忙着扑灭油田的大火,忙着占领油田,兵力又不足。而被困在仁安羌的英军手里,还有重炮,还有战车营。他们也还有七千多人。我们手中能打的牌不少,胜负也未可知啊!”孙立人突然转身,对迟疑着落下了一步的何均衡笑道。

刚才孙立人想的比何均衡猜测的要多的多,他脑子里想得最多的是那个叫赵易的华侨说的话。

“他们的情报很不错。”一向稳重的戴安澜亲自为这个打出了自己旗帜的华侨队伍背书了。

这位黄埔天子门徒和孙立人并不是多么亲近,孙立人自然得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华侨队伍提供的情报斟酌一二,来之前还曾经和那个队伍的队长聊了一段时间。

那个赵易倒是坦


状态提示:第018章 他们的情报很不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