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仙侠修真>骁骑>第240章 【驱虎吞狼】(二)

————————————

站在城楼上俯视城下的魏国大军,赵云的目光迅速锁定两里开外的那杆中军帅旗上,那是魏国上将军曹仁的帅旗。∑,

霎时,赵云脸色突变,眉头紧蹙在一起,神情变得凝重起来。

魏将曹仁跟随曹操征战十余年,身经百战,早已是闻名遐迩的曹军上将,自曹操登基称帝之后曹仁出任魏国大将军,统帅三军。

此刻曹仁既然亲自率军攻城,想都不用想,赵云就能猜到眼前的十万曹军绝对不是曹仁帐下的全部兵力,他一定还留有后手。

“将军说得一点没错,此次曹军果真是有备而来!”跟着赵云登上城楼的夏侯兰,抬眼看到城下黑压压的魏国大军时,忍不住感叹道。

赵云闻声后轻轻点头,却不言语。之前他虽然已经猜到曹魏大军此番必定是来者不善,图谋甚大,却没有料到曹操居然派遣曹仁率领十几万大军前来偷袭攻城。这已经不能算作偷袭了,而是真正的大举进攻,大张旗鼓的出兵讨伐西晋。

就在赵云暗自思考之际,只听身后的夏侯兰轻声说道:“为了开封区区一座小城,曹军就出动了十万大军,如此劳师动众而来,其目的决计不是攻占开封县城,必定还有更大的谋划,更深的战略目的。要知道,我西晋拥有雄兵百万,开封城更是抵御兖州大军的边境重镇,也不过是屯兵三万余众,驻守四面城门的只有五千守军。余下三万余铁骑只能用于野战,却不善守城。

相比之下。此刻正面攻城的曹军就有三万余步军,东岸旷野上还驻扎在五万铁骑。整整八万余步骑攻打一座县城,曹军还真是看得起咱们。不仅如此,从曹军排兵布阵的阵势上看,不难看出这八万余步骑只是他们的前军和中军,后面一定还有数万兵马负责殿后,为大军提供粮草辎重。

如此一来,曹军此次至少出动了十几万大军,这么多兵马攻打一座县城未免有些小题大做。杀鸡焉用宰牛刀,十几万曹军完全可以全面攻打整个司隶。和我军展开正面决战。”夏侯兰读书很少,也不懂什么兵法,多年征战以来他所依仗的就是自身精湛的武艺;是以他的话语很粗俗,脱口说出“杀鸡焉用宰牛刀”,自己贬低自己,但是话糙理不糙,反倒是恰如其分的描述出当前形势。

他的这番话与赵云心中所想不谋而合。正如夏侯兰所说,开封城内拢共三万余兵马,除了五千郡府兵担负着守城重任之外。赵云帐下三万三千名无双铁骑的主要责任就是提防曹军突袭河南郡。正因如此,赵云事先就料到曹军有可能偷袭河南郡,于是他提前做好准备,三天前就下令无双铁骑营准备半个月的干粮。随时做好长途奔袭的准备;还命令守城将士备足守城军械,擂石滚木堆积如山,所有弓箭手配发五十支箭矢。并将城中的剩余粮草全部转移至洛阳。

尽管战前准备的很充分,几乎方方面面都想到了。但是赵云万万没有料到,距离开封城百里之外的兖州大军竟然倾巢而出。十几万大军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碾压过来。就在刚才,赵云有信心固守开封城半个月以上,可现在他亲眼就看到曹军铺天盖地的强大阵势之后,信心不由得开始动摇了。他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守住半个月,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将曹军挡在城下十天,或是五天,亦或是三天。

这不是害怕,更不是胆怯。他赵云生来就不知道害怕是何物,从不畏惧任何对手或敌人,无论敌人多么强大,他都敢与之决一死战,绝不退缩。可眼下他并不是一个人,身边还有数千守城将士,身后还有三万铁骑和五万余百姓,他自己可以不惧生死,却不能把全城将士和百姓全都带进火坑,玉石俱焚。

最重要的是,李利早有明令,一旦事不可为,立即放弃城池,退守洛阳。这是李利一贯提倡的失地存人的战略方针,能战则战,明知不敌的情况下就不要硬拼死战,能够全身而退固然最好,如若不能,也要尽可能地保存有生力量,以空间换取时间,以利再战。

于是赵云作难了,这一战一退之间的尺度真是很难把握,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全军覆没。面对十几万曹军强攻城池,若想全身而退,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堵死东门,立刻组织百姓撤退,只要后退五十里就是中牟县,那是洛阳的东大门,屯有重兵,退入中牟县就意味着彻底安全了。可是遭遇强敌便不战而退,这不是赵云的作战风格,也不符合他的处事原则。领兵征战十余年间,哪一次作战他不是冲锋在前,哪一次不是杀得敌军屁滚尿流,何曾有过避而不战、灰溜溜撤退的先例?

沉思片刻后,赵云朗声下令道:“夏侯兰听令,立刻传令下去,命眭固将军率领本部一万铁骑组织城中百姓撤离出城,务必于今夜赶到中牟县;如有延误,严惩不贷!传令马铁率领五千战骑增援北门,你亲自率领五千骑兵增援南门,协助眭固转移百姓,待百姓们离开之后立刻增援马铁所部,务必守住北门。”

“诺,末将领命!”夏侯兰接声应道。随即转身就走,这时赵云却伸手拉住他,凑到他耳边低声叮嘱道:“黑疙瘩分你一半,把它带到北门交给马铁,切记白天不能使用,只有夜间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今天白天无论如何都要守住城门,如果我军伤亡太大的话,今夜我等便出城冲杀,把这些黑疙瘩全都扔进曹军大营,然后趁夜撤退。如果伤亡


状态提示:第240章 【驱虎吞狼】(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