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网络游戏>汉瓦>第439章 阴陵之战(二)

接来的几日,徐州军对阴陵城发起了攻击。正如张辽所预料的,任凭徐州军百般辱骂,张勋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死活就是不出战,四门紧闭,吊桥高悬,摆出一付誓守阴陵城的架子。想诱使张勋出城并以伏兵袭击的计划肯定是流产了,想拿下阴陵,看来只有强攻一途了。

张辽披挂整齐,亲自到壕前督战,令军士搬运土石,填壕塞堑,最先把护城河给填平,令孙观率第七师为攻城先锋营,大举攻城。

接到命令的孙观精神为之一震,要知道这可是他加入徐州军之后的第一战,孙观弃了马,亲自指挥第七师的士卒向阴陵城发起攻击。虽然这是第四军团成军之后的首战,但这些士兵却没有一个没上过战场的。此次军队的重组,原来徐州军各派系的势力全部都打乱了,现在的第四军团之中,有陶谦的老牌嫡系丹阳兵,有徐州本土的军队,有臧霸的开阳兵,也有跟随吕布转战四方的并州军,虽然构成复杂,但每个士兵都是身经百战极富战斗经验的,若论单兵素质,天下几乎没有几支军队可以与之比拟,稍微差一点的,就是整体的协调能力,不过大量的军校毕业生充实到了尉官的队伍之中,给第四军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在的第四军团,就如同是一部刚刚用最优良部件打造出来的机器,卓越精悍,唯一欠缺的,就是磨合,就是需要大战的洗礼,百炼成钢,百战成军!

第一军团的捷报传来,让第四军团的将士们都暗暗憋着一口气,都想着一鼓作气地拿下阴陵城,扬一扬第四军团的军威。所以在孙观的率领之下,第七师如出林的猛虎,扛着云梯、推着冲车。向着阴陵的城头发起了一轮又一轮地猛攻。

张勋既然下定决心要死守阴陵,那阴陵城的防御工事那就绝对不会含糊。今日徐军州军大举来犯,张勋早已亲自赴东门督战,面对城下徐州的百般辱骂。就连副将韩浩都急眼了,几次三番地向张勋请战,想要出城去和徐州军厮杀。

但张勋只是冷冷地一笑,徐州军的这些伎俩也太幼稚,想把他诳骗出去伏而歼之,门都没有!纪灵的前车之鉴早已让张勋铁了心地要死守阴陵,于是张勋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城迎敌,再敢妄言出战者,一律杀无赦。张勋清楚,徐州军的目标只是阴陵城。诱战计策失败之后,徐州军就会大举攻城,他传令诸军严阵以待,做好痛击敌军的准备。

果然,徐州军骂了一会儿阵没有效果。也就停止了口水之战,既然对方没有出战的意图,那就浪费再多的口水也是无济无事的,口水又杀不了人,想要杀人,还得凭刀凭枪。很快地,徐州军开始填埋护城河。准备攻城。

护城河在城上弓箭的射程之内,张勋看到徐州军的动作,便令城上的守军发箭射击,虽然徐州军顶着盾牌,扛着土包石块,但面对如雨的箭矢。还是有不少的士兵中箭身亡,许多的尸体就倒在了护城河边,还有的直接就填到了护城河里。

城下徐州军的伤亡在不断地增加,护城河也被勉强地填出了几条可以通行的通道。张勋在城上暗自冷笑,凭着阴陵城的防御。别说是四万人马,就是刘泽派十万人马来,又能奈之我何?

袍泽的阵亡并没有令徐州军胆寒,反而更激发起徐州军的斗志,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嗷嗷叫着向前冲去。

攻城战也是徐州军的必训课目之一,攻城时诸兵种的协同配合,将是能否攻克坚城的关键所在。每个军团刘泽都给配备着重型武器,在军团直属的部队之中,有投石车营、床弩营、器械营,器械营中便有云梯、云车、攻城塔、冲车、破城锤、巢车、轒輼车等等攻城器械。城池的防御技术在先秦战国时代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提升,城池越造越高越造越坚固,防御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与之相对应的,攻城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提升,到了汉末,城池的攻防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成熟战术,围绕城池的攻击和防御,就犹如是矛和盾一般,攻城的技战术水平提高促使城池的防御技术不断提升,反过来,城池的防御手段增强也逼迫着攻城的水平再一步地完善。

针对攻城拨寨,徐州军都是经过严格地训练的,可不是一窝蜂似地扛个云梯就冲上去,凭着一腔热血就能把坚城拿下,攻城可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战术,需要诸多兵种协同作战,相互配合,相互支援。此次进攻阴陵,张辽就调动了军团直属营的几乎所有器械,投石车、床弩、冲车、巢车等等重型装备皆派上了用场,刘泽的四个军团之中,除了第三军团之外,其余的三个军团都配备有投石车营和床弩营,每个投石车营拥有五十辆配重式投石车,每个床弩营拥有一百辆床弩车。

投石车可以投射百余斤的石弹,射程达三百五十步,如果投射三十斤的石弹或火绳球,最大射程可达六百步。而床弩床弩是一种安装在木架上的大型弩。将一张或几张大弓安装在床架上,绞动其后的绞轴,张弓装箭,用大弓的合力来弹射长箭,射程可达五百步,是中国古代弩类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可谓弩中霸王。床弩发射的箭以木为杆,以铁枪头为镞,以铁片翎作尾翼,号称“一枪三剑箭”,实则是带翎的短矛,破坏力巨大,以之守城,攻方的的轒辒车、云梯、木幔、巨盾等等遇之莫不破;以之攻城,城垒不完,如遇土城木寨,中之如同摧朽。

投石车被张辽安排在距离城


状态提示:第439章 阴陵之战(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