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刘备面色平静,仿佛不是在决定无数人的归宿,而是在说今晚要吃些什么。
可是听了这番杀气腾腾的话语,田畴脸上经过片刻震惊之后,却是露出了掩饰不住的喜悦。
每个人都有野心,像田畴、田豫这样出身于小地主阶级,有文化,有一定社会地位,但是想要再进一步就难比登天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野心,就是通过为明主效力,取得与世家大族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再进一步,将绝大多数盘踞在高位太久,已经退化成猪的世家子弟赶下去,取而代之。
总有人要站在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位置,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政治理想。
为什么不能是我?
“小弟愿誓死追随师兄,建立不世之伟业,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田畴再不犹豫,当即单膝跪地,向刘备行了一礼。
“贤弟快快请起。”刘备连忙扶起田畴,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
自从田畴投到卢植门下,便被老先生青眼有加,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几年下来,他非但没有半点出仕的意思,与刘备日常交往,也是礼数周到,却刻意保持着一定距离。
如今终于收服田畴,对于刘备来说,比起炎炎夏日喝上掺着冰块的果酒还要舒坦。
在这个装逼不犯法的年代,适当的嘴炮还是有必要的嘛!
刘备心中得意,脸上却还是保持着平静,他扶起田畴,呵呵笑着问道:“贤弟,当年我多次相邀,你却始终拒绝,到底是什么原因?”
“当初年少无知,觉得刘伯安为人清正简朴,宽抚百姓,是不可多得的贤人,师兄与他势同水火,所以我心中多有误解,故而拒绝了师兄的初次相召。”说起往事,田畴有点不好意思,“到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师兄的施政之道才是正途,再想助师兄一臂之力,就怎么也张不开口了。”
田豫这一番话把刘备说得脸色有些不好看,但他心中知道,对方所言,句句属实。
当初刘备用巨款买通十常侍,赶走了素有清名的刘虞,并将其投入牢狱,放在任何一个外人眼中,都会认为他是个奸佞之徒,别说出仕,就算提起刘备刘玄德的名字,不先往地上吐吐沫,都是很给他面子了。
直到两年时间过去,幽州人惊讶地发现,原来州牧不需要穿破衣服,顿顿吃野菜,也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原来不用刻意安抚胡人,给他们送去钱粮布匹,也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得一方太平。
有粮吃、有房住、大人有活做、孩童有书念,这种生活,是幽州人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短短几年,都变成了现实。
刘备的名声和风评,就是靠着实干、苦干,才一点点扭转过来,被不明真相的人们接受、敬仰。
包括田畴在内的许多士子,他们的思想,也是这样一步步转变的。
一个幽州、一个刘虞,就可以造成如此巨大、如此深远的影响,想要在全天下推广他的为政措施,难度可想而知。
“子泰,你完全可以在闲暇时间写写文章,把自己以往的误解,现在的感悟都写下来,汇聚成文,印刷成书,传播到天下去。”刘备诚恳地说道。
在这一刻,他终于真正地理解了当年红军为什么每到一处,首先都要满墙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揭露敌人恶行,宣传己方政策。
思想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要占领。
“这也要写?”田畴一愣,“如果照实去写,恐怕会有歌功颂德之嫌,师兄不会介意吧?”
你这小子也太不懂事了。
这有什么介意的,我最喜欢别人歌功颂德了好吗?
刘备心中疯狂吐槽,口中说出的话,却还是无比诚恳,“多写写个人感悟,多写写各项举措的好处,多写写百姓的生活,至于为兄,该淡化就淡化,懂了吗?”
“好主意!”田畴一拍大腿,“师兄虚怀若谷,真乃我辈楷模。”
说完之后,田豫拔腿就走,似乎是要去召集关系好的学子,看着他充满干劲的背影,刘备却有些发愣。
这个家伙,该不会真要把我的光辉事迹全给抹了吧?
就这样插曲不断,又过几天,幽州军踏入中山国,在那里,刘备遇到了正在招募士卒,走村串乡讨要粮草的鞠义。
“早就听说使君是个喜欢救助百姓的热心肠,今日一见,真是名不虚传。”一番寒暄过后,鞠义看着连绵不绝,一眼望去根本望不到头的移民队伍,口中赞叹不已。
近百万人的庞大队伍,在鞠义四十来年的人生经历中,还是第一次见到。
那种震撼,也是他生平仅见。
“这些可都是我大汉子民,能帮就帮一把。”刘备谦虚地笑了笑,随即问道:“鞠将军怎么不在平原防备青州黄巾,却跑到这里募兵来了?”
鞠义的家族本为平原豪强,却因避难远赴凉州,正是在那里,他摸爬滚打,掌握了羌人战法,并组建起一支战力强悍的私兵,返回冀州之后,凭借这支精锐部队,他又被历任主官器重。
到了韩馥主政冀州,考虑到青州黄巾势大,便将鞠义和他的部属安置在平原一带,负责冀州西南方向的防卫工作。
作为主将,鞠义不在平原统领部队,也算得上是擅离职守了。
“使君莫怪,鞠某确实是出于公心。”说来也怪,鞠义不喜欢韩馥那种文绉绉的家伙,反倒是觉得刘备这种直来直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