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重生之大总统>第三章 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ps:

、点赞支持正版

宋骁飞那天开完民主改革会议,还专门写了一篇《论自由与平等》的文章,刊发在复兴党的党报《复兴日报》上,着重阐述了人人平等只能是法律意义上的,真正的平等,是教育平等、机会平等。每个公民受教育、在市场竞争和其它诚都享有同样大小的参加机会、被挑漾会和获胜的机会。平等不是指收入或财产上的平等。世界上没有所谓绝对的、普遍适用的平等,国家只能保障教育公平和自由竞争,同样受教育,因为个人智力、努力程度不同,有的人成绩好、有的人成绩差,有的人考上好大学、有的人考的大学差,这是正常现象,如果要求人人都一样,那只能是每个人都愚昧无知。市场自由竞争造成不平等是必然的,有的企业经营好,有的企业经营差,也是正常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全国性的思想大讨论,让知识界对自由、平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宋骁飞在启动民主改革时,还到全国各地进行了调研。那天,他正在总统办公室看文件,国防工业部副部长谭蓄求见,报告了一个惊人的噩耗,有中国的“诺贝尔”之称的军械局火药总工程师徐建寅,在首都钢咬与员工试制无烟药时,失事殉职,终年五十六岁。

很多人现在形成刻板印象,误以为晚清时中国缺乏顶尖的技术人才,这是不了解真实历史,被“阶级斗争”的历史教科书洗脑了。其实中国人并不笨,学习西方技术也很快,在三十年“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中,中国培养了大批本土的技术人才,徐建寅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徐建寅,字仲虎,现代兵工学家。江苏无锡人,其父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先驱,他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17岁那一年,徐建寅就随父徐寿一同到当时洋务派的首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供职。当时,徐寿与华蘅芳正筹划试造一艘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为此事,他们“日夜凝思,苦无法程”,徐建寅“累出奇思以佐之”。在徐建寅的协助下,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实用轮船“黄鹄”号1863年就下水试航成功。

1868年,徐建寅又协同父亲徐寿、华蘅芳制造成中国第一艘汽机兵船“惠吉”号,这艘船,长180尺。宽27.2尺,吃水8尺,马力392匹,载重达到600吨,船上装了8门大炮。这艘兵船的船体、吨位、时速及制造速度等,在当时都算很先进了,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拉开序幕。

期间,徐建寅父子与西人傅兰雅、金楷理等人的协作下,翻译了《化学分策》、《冷机尺寸》、《炮和铁甲论》等西方科学技术论著。其间,徐建寅还与傅兰雅等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

1874年。徐建寅应李鸿章的邀请,到天津机器局主持硫酸(时称镪水)的研造,经过筹划,徐建寅采用铅室制酸法,不久便研造硫酸成功,为天津机器局解决了所用之镪水依赖进口的问题。

1875年。应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在济南筹办山东机器局,被委任为总办,该厂创办中未用外国人,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皆倾心为之。徐建寅“胸有成竹,亲标规尺,一人足抵洋匠数人”,1876年,山东机器局建成投产。

1879年6月,徐建寅奉调北上,以驻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写成《欧游杂录》2卷,为中国最早派出国外考察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

在欧洲几国考察期间,徐建寅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欧游杂录》一书,介绍了欧洲造船、机械、枪炮、火药、熔铁、铸钢、采煤、开矿、电器、印刷、水泥等几十个门类和行业,涉及到设备、工艺、机器安装、船坞建造等方面的就有200项,还有关于金属加工方面的60多项,这些内容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创办,都非常有用。

1886年,徐建寅应李鸿章之邀,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又获得成功。

1890年,徐建寅应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请,会办湖北铁路局。是时,张之洞正兴办汉阳铁厂和枪炮厂,急需大量用煤。为减少从外国购买,他于大冶附近“勘得真煤层”一处,经试开,质量极佳,“与英国之上等煤足堪匹敌”,并且也足够这两个厂使用。其质量“与外来无异”,而价钱却便宜了数倍。由于能自制镪水,为天津机器局之后的大规模发展、无烟火药的研制,开创了有利条件。

无烟火药是法国发明的。1884年法国化学家、工程师维埃利将硝化纤维溶解在乙醚和乙醇里,在其中加入适量的稳定剂,成为胶状物,通过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火药。无烟火药燃烧后没有残渣,不发生烟雾或只发生少量烟雾。使用无烟火疑认增加弹丸的射程,提高弹道平直性和射击精度。无烟火药的诞生为弹药的开发铺平了道路。1890年,欧洲国家的军用步枪弹基本上从大口径黑火药枪弹演变为较小口径无烟火药枪弹。马克沁重机枪也是因为使用了无烟火药才具有实用的价值。

但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人战败,就对中国封锁了无烟火药的制造方法。中国机枪营购置和研发的三四百挺机枪,都需要从外国高价购进子弹,即此一项每年就要花费数百万银元,而且还因为长途转运,有时延误了作战时机。宋骁飞向国防工业部下达了无烟火药的研发任务后,徐建寅主动挑起研制无烟药的重担。

徐建寅先为解决用酸问题,他们积多年对化学的研究,尤其徐寿在这方面


状态提示:第三章 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