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桃豹没看清的是,那一队骑兵,或多或少的都带着愧色。
这并不是杨彦另有布置,桃豹挟三千骑倾全力而出,本身力量就不如人,如果再留手的话,纯属找死的行为,他恨不得把所有的骑兵全部拉出来与桃豹决战,可那些骑兵不是自己的,缺乏应有的战术演练。
杨彦练兵,解放军中能借鉴的都借鉴的了,既然是脱产兵,那对不起,天天训练,除了基本的骑射冲杀,演练的重点便是具备军事演习性质的各种队型配合,与红蓝两军在不同的环境下冲杀演习。
虽然杨彦没当过兵,但是得益于各种军旅题材的连续剧,还是学到了些真家伙。
故以有序之兵与外军的无序之兵混合作战,首先就面临着指挥配合不纯熟的问题。
其次,蔡豹与候礼的骑兵在技战术上确实不行,倚仗个人勇武,协同意识不足,过早投入战杨,不仅很难克敌制胜,还反会被桃豹军一冲而散,成为致败的因素,杨彦不敢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宁可不用。
一般来说,骑兵因其高速机动的特点,互相之间作战术配合的难度也要数倍于步卒,有鉴于此,杨彦琢磨出了个盯头骑的方法,就象马群,会天然的跟着头马跑。
而军制也随之有所调整。
在杨彦的观察中,一个队有两百人,辖二十个什长对队正的要求太高,二十个什长也未必能同步接收队正的指令,这就会导致执行上的偏差。
所以杨彦率先在骑兵中施行改革,取消了伍,最基层的单位为什,然后以解放军的三三制结合唐朝军制累进,三什为伙,三伙为队,三队为营,三营为幢,三幢为军。
与当时的军制相比,至军主依然是五级累进制,但三三制的优点有三。
首先是管理层级稳定递进,不会再出现一个队正辖二十个什长,而每个什长只辖两个伍长的奇葩情况,这在杨彦看来是不可理喻的,除非队正的能力非常高,否则很难管理好手下的二十个什长。
其次是削弱了从队正开始,直至幢主和军主的权力。
一个队辖两百人,实际上队正就是个小军头,而改过的军制从表面上看,相当于原有队正的营主辖270人,虽然人数增加,但直接受其辖制的从二十人骤降到了三人,其中的权力关系自然会受到削减,也强化了什长、伙长等基层军官的重要性,相当于把高层的权力释放了一部分给基层。
第三,三三制不仅可应用于军队,经济管理与组织框架上也可以采用,在现代公司的组织架构方面,三三制就得到了大量应用,毕竟天下万物,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基本的道理是共通的。
就拿三角形来说,这是自然界最简单的一种稳固结构,却又千变万化,依着角度的不同,三角形可以在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变幻出无数的图样,运用在社会经济上,也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
目前三三制还只是在骑兵中试行,如果确有成效的话,才会推广到步卒与水军,直至社会经济领域。
而在骑兵中,盯头骑就是普通军卒盯着什长,什长盯着伙长,以此类推,三人盯一个,要比二十人盯一个的执行力更强,如果长官战亡,则由副官接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骑兵队形在高速奔驰中依然能保持大致的完整。
当然,蔡豹候礼的那些骑兵也不是说一点用都没有,打顺风仗是可以的,当两方进入相持阶段,再突然杀入战场,就足以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力量。
蔡豹与候礼老脸一红,各自叹了口气没说话,只是紧紧盯着杨彦。
杨彦一袭明光铠,头盔饰以红缨,非常好认,领着骑队冲锋,心里也有些紧张,但更多的还是兴奋,眼见一队数十骑的骑兵朝自己迎头赶来,于是暗中数着距离,在即将达到箭程之时,取出了弓,身后各骑也纷纷取弓摘箭。
仓促间桃豹只组织了数十骑迎战,在局部敌众我寡的环境下,对方一轮有可能射倒自己这边十来骑,自己因人少,只能射倒对方数骑,对射毫无意义,不过桃豹不可能白白挨箭,在对面箭矢射来的刹那间,猛一挥手。
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
有人脖子一缩,藏于马颈后,有人狂乱挥舞着长矛,格挡箭矢,还有个别人做出了镫里藏身的动作,身手极其矫健。
一轮箭雨过后,只射翻了数骑,很明显,这数十骑,个人身手不俗。
相对来说,荀豹和杜乾要轻松许多,箭矢从侧面射过去,当场射倒了数十骑。
杨彦略微一瞥,就收了弓,取出荀灌赠予的马槊,说来惭愧,这把马槊到现在还没饮过血。
其他人纷纷收弓,取出的却是狼牙棒,长度与马槊类似,硬木粗柄,顶端是长达一尺半的五倍粗硬木,上面钉着杂乱无章的粗长铁钉,通体在桐油中浸过。
桐油是用桐树的果实压榨而来,于大江南北广范分布,其油虽然不能食用,却有防腐防水之效,是造船必不可少的油料,以桐油浸过的木材,除了结实,还兼具韧性,即使正面格挡大关刀,也很难被砍断。
“杀!”
杨彦盯上了桃豹,尽管他不认识桃豹,但凭着直觉,第一眼就能确定桃豹是这支骑队的首领。
桃豹也如心有灵犀般的盯上杨彦,挥着马槊直扑而来,仅以双腿控马,眼神凌厉,槊尖随着马匹的起伏左右摇摆,让人难以捉摸刺击的方向,一看就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