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恐怖悬疑>大宋之重铸山河>第三〇七章 杨幺之乱

白虎冲煞!

西方有兵戈之祸?

赵构有些不解,要是放在以前,那肯定是指西夏。但而今大宋与西夏几乎不接壤,没有交战的可能?

难道是金兵入侵川陕一代?但张浚传回奏报,一切安好。

至于西南的大理,边陲小国,向来对大宋恭恭敬敬,即便而今金贼入侵,大宋只剩下半壁江山,他们也轻易不敢招惹。

莫名其妙啊!

赵构想不明白,但现实很快给了他答案。

建炎四年二月,荆湖路鼎州百姓钟相揭竿而起,聚集兵马围攻州县,焚烧官府,斩杀将官。

鼎州之地,位于洞庭湘沅地带,恰在临安以西,正好印证了“白虎冲煞”之兆。

荆湖之地在这个年代相对偏远,并不很受重视,赋税可能也略微重些。

加之去岁金兵南征,曾经赤壁等地南下荆湖,最远进犯潭州(湘潭),烧杀抢掠,以至百姓苦不堪言。

日积月累的怨愤,加上异族入侵,彻底激化了矛盾。钟相趁势揭竿而起之,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

这一点,与历朝历代的农民军最初的口号如出一辙,虽然最终往往都难以实施,无法兑现,但吸引力相当之大,屡试不爽。

荆湖百姓果然纷纷附和,一时间,鼎、澧、潭、岳、辰等十九个州县响应,荆湖地带烽火连天,乱作一团。

大宋军事讲究重内轻外,对外作战可能多有失利,但对内部叛乱相当重视,绝不迁延姑息。

比如开国之初的蜀中王小波之乱,以及前些年的方腊之乱,都会从重从快平定。

过去的荆湖或许偏僻,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宋室南渡,大宋只剩下半壁江山,长江以南的国土就显得至关重要。

尤其是荆湖,东接江南浙赣,西连巴蜀,北通荆襄,堪称是核心要冲之地。

荆湖之乱若是持续下去,对大宋将十分不利。金国入侵压力已经够大,如果内部在生出叛乱,内忧外患,江山岌岌可危。

所以消息传到临安,大宋君臣难得上下一心,立即下令调派兵马平叛。

沿江招讨使孔彦舟率先出动,前往平叛,但遭到了叛军的奋力抗击,一时难有进展。

见硬拼难有进展,孔彦舟动起了智取的脑筋,派人混入叛军中为内应,趁着钟相不备,突然带兵袭杀,将其俘虏。

孔彦舟认为叛军是一群乌合之众,首领死后必将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况,尔后可以一击溃败。

于是,他杀了钟相。

预想的结果没有出现,钟相虽死,但其部将杨幺、夏诚却站了出来。

尤其是杨幺,其在叛军中颇有威望,本人亦有能耐,在关键时刻稳定人心,重新站稳脚跟。

并借助钟相被杀,挑起叛军对官军的仇恨,激励士气击败孔彦舟,率部转战洞庭湖。借助湖中港汊为险,在湖滨设立军寨,一边耕田织布,农桑捕捞,一边与官军抗衡。

叛军占据地形之利,孔彦舟不善水战,只得请鼎澧镇抚使兼知鼎州程昌寓率水军增援,乘车船、海鳅船进攻夏诚水寨,却不想兵败沚江口。

叛军趁机缴获了大量战船,杨幺似颇有远见,当即命人伐木打造车楼大船。附近的湘、沅江上游山中生长着大量的松、杉、樟、楠等高大木材,正是造船的上佳材料。

凭此便利,叛军占尽水战优势,严密设防,掌控了洞庭湖大片水域与沿岸。

洞庭一带,土地肥沃,乃是鱼米之乡,耕种蚕桑兴旺,杨幺得此便利,实力大增。

更嚣张的是,叛军竟然自号建国,钟相曾一度自称楚王,其战死之后,杨幺继续打出楚国旗号。

立钟相幼子钟子义为太子,其实就是个傀儡,然后自号大圣天王,年号天战,并设立属官,建立小朝廷。

叛乱自立,这是历朝历代都不能容忍的事情。

消息传到临安,满朝哗然,君臣震动,杨幺之乱顿时盖过金军入侵,成为大宋优先级最高的大事。

平叛!

君臣上下没有任何的分歧,立即达成一致。

恰好金军暂时并未入侵,正是大宋的喘息之机,完全可以抽调出兵马前去平叛。

不过呢,大宋君臣最初并未太将杨幺之流放在心上,认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故而采用就近原则,首先调派了驻守在鄂州的王躞所部,命其担任荆南、潭鼎澧岳置制使。

统领神武军三万五千人,并节制荆潭制置司水军统制吴全所部万余人,战船数百,偕统制崔增、高进等将领进剿洞庭湖。

建炎四年六月,王躞率部岳州,率水军战船与杨么车船水军短兵激战。但因战船过小,不敌杨幺所部,败退湘江西岸。

王躞并不气馁,趁着杨幺得胜冒进之机,当即命崔增、吴全等设伏于岳州洞庭湖口。然后亲自率神武前军万余人进剿鼎州,与程昌寓部水军汇合,企图两面夹击,一举歼灭义军。

不想计策被杨幺察觉,并将计就计,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附近百姓民众、粮食牲畜全部转移隐蔽,派出少量车船牵制上游宋军,行疲兵之计。

然后派少量疑兵乘船在前,亲率主力偃旗息鼓,悄然顺流而下,直奔岳州。

王躞、程昌寓水陆并进,逐个围剿叛军兵寨,却发现空无一人。王躞顿觉不妙,急忙回师,可惜为时已晚。

叛军疑兵出现在岳州阳武口湖面时,宋军伏兵大喜,为了争夺功劳,万余人贸然出击。

不想


状态提示:第三〇七章 杨幺之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