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蛋白分子的晶体析出时,会有……”克卢格教授在台上侃侃而谈,下面则坐着一大批的教授认真的听着他的报告。
事实上化学界早已经有了传言说阿龙-克卢格教授将会被授予诺贝尔奖,不是今年,就是明年。不过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已经小道消息传开了。英国的罗德-霍夫曼教授和日本的福井谦一教授用各自的理论解释了化学反应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而阿龙-克卢格教授则是下一年,也就是在1982年才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
阿龙-克卢格教授用晶体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核酸和蛋白分子复合物问题,这算是化学和生物学的交界理论。事实上现代的化学,纵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们的成果,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生物化学领域的成果,核酸、蛋白质等等结构或者新发现中有很多都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而不是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君信听的十分的认真,任何一位在学术上有着大成就的人的思想都有他的独到之处,虽然克卢格教授因为研究的领域与君信并不相同,然而却有许多的实验思想可以借用的。所有在克卢格教授讲完之后,君信也是非常严肃的参与了问题探讨的部分,向克卢格教授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问。
结束了克卢格教授的讲座之后,君信也没有多呆下去,而是直接回到了宾馆的屋子里面准备自己的主题报告的内容来。经过几天的时间的思考和整理归纳,需要报告的内容也已经选定完毕,不过自己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还在反复的修改中。
“砰砰砰!”一阵敲门声打断了君信的思路。
“谁?”君信皱起了眉头问道。
“是我,有事找你,快点开门!”来人说着流利的汉语,君信听了便知道是和自己同处在一屋的张干事。不禁心中大感惊奇,虽说两人住在一屋几天时间了,然而从来没有相互打扰过,他不明白张干事这个时候找他有什么事情。
只是迟疑了一下,君信便起身打开了门,门外张干事神情激动,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看着君信,未等君信开口提问,他便大声的叫道:“君信,你被提名诺贝尔奖了!”
“呃?”君信瞬间愣住了,然后很平静的拉开了门,让张干事进门问道,“慢慢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虽然看到君信表现的很平静,然而张干事是在外交部锻炼过的人,自然对察言观色有那么一套,所以他还是看到了一瞬间君信瞳孔急剧收缩的情景,知晓他受到的冲击不小。于是继续开口道:“刚刚我在看电视节目,今天的节目中出现了一个老头,叫什么马克斯还是马克思来着,就是你前几天接受采访的那个电视节目,然后他说了一句他会提名你明年或者后面的诺贝尔化学奖。”
“是马克斯-佩鲁兹教授!”君信蜷坐在沙发上,眼神有点迷茫的说道。
“对,就是他!”
“可是,这是为什么呢?”君信不解。要说准晶体的确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不过前世的时候,准晶体的发现者达尼埃尔-谢赫特曼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是2011年的事情了,中间可是足足隔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但是现在的情况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三十年的时间在他的眼里现在变成了一两年的时间。尽管君信称得上是大心脏,但是这也让他难以置信。
“这可是我国第一次有人能够主动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张干事越说越高兴,仿佛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人是他自己一样。
“哦,好的!”君信有点心不在焉的听着张干事的话,心中也是一片的茫然。张干事说了一会话,发现了君信的状态之后,则是很理解的提出了告辞,只剩下房间里面的君信一人发着呆。
好不容易从这种状态中醒了过来,君信手忙脚乱的冲出了大门,循着记忆中的依稀记得的佩鲁兹教授住的地方走去。
刚走到大门口,君信便被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两名记者拦了下来。眼尖的他一眼就看出了他们身上的标志,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新华社的标志。
八十年代,中国在海外的媒体有且仅有的就是新华社了。其他的媒体并没有新华社那样有着国家的支持和外汇,所以自然没有那些的优待,自然不可能如后世一般出国如同家常便饭一般,大小媒体都有一点海外的记者。
“你好,请问是君信…先生吗?”拦住了君信的两人中,其中一人问道。
“先生称不上,我只是一个学生。请问找我有什么事吗?”虽然嘴上问着,不过君信心中清楚十有八九是因为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提名的事。
“方便找个地方谈一谈吗?”那人没有回答,而是询问道,不过君信也没有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丝的质疑意味。于是耸了耸肩,将他们带回了自己的房间里面。
“好了,有什么事情现在可以说了吗?要知道我还有事情要忙。”或许国人看到新华社的记者的采访会显得欣喜若狂,不过绝对不包括君信在里面。他现在最想做的是当面询问佩鲁兹教授关于诺贝尔化学奖提名的事情。
“是关于你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的事情。”那个刚才和君信说话的男子继续说道。
“我也是刚刚知道这件事情的,刚准备去找马克斯-佩鲁兹教授问个清楚,谁知道你们居然来了。”君信语气中带着一点的急躁说道。
“能说一说前因后果吗?”男子并不管君信心中的焦躁,